儿童皮肤病学 作者:孙乐栋,于磊
儿童皮肤病学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皮肤病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儿童皮肤病的诊断、防治等,具体介绍了儿童皮肤病的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方法,附有大量的皮肤病图片。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皮肤组织的病理学等。
儿童皮肤病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儿童皮肤科学的定义和范畴
第二节 儿童皮肤的特点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一节 表皮的结构
第二节 真皮的结构
第三节 皮下组织的结构
第四节 皮肤附属器的结构
第五节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及神经
第三章 皮肤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防护功能
第二节 皮肤的吸收功能
第三节 皮肤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功能
第五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第六节 皮肤的代谢功能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第四章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一节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
第五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
第二节 皮肤组织病理学常用术语
第六章 皮肤病的其他常用实验室技术
第一节 真菌检查
第二节 变应原检测
第三节 滤过紫外线检查
第四节 光生物学实验
第五节 蠕形螨、疥螨和阴虱
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七章 皮肤病的治疗
第一节 皮肤病的内用药物治疗
第三节 皮肤病的物理治疗
第四节 皮肤病的外科治疗
第八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第二节 毛囊炎、疖及疖病
第三节 丹毒
第四节 蜂窝织炎
第五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第九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 单纯疱疹
第二节 水痘
第三节 带状疱疹
第四节 传染性软疣
第五节 疣
第六节 手足口病
第七节 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
第十章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头癣
第二节 体癣、股癣
第三节 花斑癣
第四节 皮肤念珠菌病
第十一章 动物性皮肤病
第一节 疥疮
第二节 隐翅虫皮炎
第三节 毛虫皮炎
第四节 虱病
第五节 其他虫咬皮炎
第六节 水生生物所致皮炎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第二节 湿疹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
第四节 自身敏感性皮炎
第五节 婴儿湿疹
第六节 舌舔皮炎
第七节 尿布皮炎
第十三章 药疹
第十四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一节 痱子
第二节 冻疮
第三节 冷球蛋白血症
第四节 褶烂
第五节 摩擦性苔藓样疹
第六节 痘疮样水疱病
第十五章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脱屑性红皮病
第二节 儿童银屑病
第三节 白色糠疹
第四节 玫瑰糠疹
第五节 多形红斑
第六节 光泽苔藓
第七节 线状苔藓
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
第一节 红斑狼疮
第二节 皮肌炎
第三节 硬皮病
第十七章 大疱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天疱疮
第二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
第十八章 血管性皮肤病
第一节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
第三节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第四节 坏疽性脓皮病
第十九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第一节 痤疮
第二节 脂溢性皮炎
第三节 斑秃
第二十章 色素性皮肤病
第一节 雀斑
第二节 白癜风
第三节 离心性后天性白斑
第四节 无色素痣
第五节 斑驳病
第二十一章 皮肤肿瘤
第一节 痣细胞痣
第二节 皮脂腺痣
第三节 线状表皮痣
第四节 先天性血管瘤
第五节 淋巴管瘤
第六节 瘢痕疙瘩
第七节 黑素瘤
第二十二章 遗传性皮肤病
第一节 鱼鳞病
第二节 高起性鱼鳞病
第三节 掌跖角化症
第四节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第五节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
第六节 色素性荨麻疹
第七节 色素失禁症
第八节 着色性干皮病
第七节 毛囊角化病
第二十三章 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第一节 烟酸缺乏症
第二节 肠病性肢端皮炎
第三节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第四节 皮肤卟啉病
儿童皮肤病学 精彩文摘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既包括正常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结构和功能,也包括皮肤及其附属器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儿童皮肤病学是儿科学和皮肤病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的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但是关于儿童的年龄划分,至今还没有统一标准。以往只将14岁以下的患儿归于儿科收治范围,但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已经将进入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也归入儿科范畴。所以,本书将18岁以下者均称为儿童。
虽然儿童皮肤的基本结构与成人差别不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皮肤在形态学、生理学和功能等方面有所变化。与成人相比,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皮肤有以下特点:①皮肤较薄,毛发较少,细胞间附着较弱,而且汗腺分泌较少;②在同样部位涂外用药的系统吸收比成人多;③对外来刺激的敏感性强;④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高;⑤接触变应原反应性降低等。因此,儿童皮肤病也与成人皮肤病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属于婴幼儿特有的皮肤病有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婴儿粟粒疹、婴儿脂溢性皮炎、暂时性新生儿脓疱性黑变病、大理石样皮肤、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病、先天性色素痣、新生儿硬化症等。与成人表现不同的儿童皮肤病有朗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婴儿血管瘤、婴儿湿疹、儿童疥疮及儿童皮肌炎等。
儿童皮肤体表面积比例与成人不同,不宜用临床中熟悉的九分法来计算。因此,在测量皮损面积占全身面积的比例时,在儿童中使用Wallace的九分法是不合适的。目前国内多采用黎鳌等提出的儿童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具体如下:
头颈部面积(%)=9+(12-年龄)
双下肢体表面积(%)=46-(12-年龄)(含臀部面积5%)
双上肢体表面积(%)=2×9
躯干体表面积(%)=3×9(包括会阴1%)
具体实测的结果见表1-2-1。
12岁以上者体表面积的计算可采用九分法。此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定为100%,将身体各部位的面积所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比近似值划分为若干个9%,即头颅占体表面积的9%(1×9%),每侧上肢占9%(双上肢为2×9%),双下肢(含臀部)占46%(5×9%+1%),躯干占3×9%=27%,总共为11×9%+1%=100%。
此外,12岁以下儿童体表面积的估计亦可采用Lund & Browder方法,见表1-2-2。
儿童的表皮全层,特别是角质层的细胞体积小且薄,所以表皮比成人的薄。皮肤全层的厚度(指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女孩,其皮下脂肪从10岁前后明显增加,20岁左右仍继续增加;男孩皮下脂肪的增厚晚一些,在13~14岁开始增加,16~18岁停止增厚。年龄不同,身体部位不同,皮肤的厚度亦有所不同,如眼睑、阴囊、手背、足背皮肤较薄,而手掌、足跖等部位的皮肤较厚。但是在婴儿期,身体各部分的皮肤厚度几乎相同。
第3周胎儿的表皮仅为1层未分化细胞,4~6周时可分为2层,足月新生儿的表皮细胞和成人基本相同。新生儿的角质层层数与成人无差异(平均15.2±2.8层),但单一的角质细胞比成人小,所以堆积起来的厚度可能比成人薄。早产儿角质层层数较少(平均5~6层)。早产儿、新生儿、成人这3个年龄组皮肤的组织学结构虽然相同,但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表皮的构成上不论哪一层细胞均小而且薄,所以表皮厚度明显低于成人。此外,早产儿颗粒层和棘层细胞中张力微丝束较小,桥粒亦较小,但棘细胞质中仍有大量糖原聚积。新生儿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所含的黑素体比成人少,但是每平方毫米中黑素细胞的平均数与成人相近。
本文来自醉红颜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