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法 家风家教 内容简介
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子孙恶,子不肖,孽孙生,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法。一个家族的家法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声誉和兴旺,更关系到家族内子女的人格塑造与培养。《中国家法》从“家风家教”“人道伦常”“修身齐家”三大方面,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地阐释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有益的引导、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累积智慧,树立影响,让子孙世代受益。
中国家法 家风家教 目录
家风家教 001
家教(上) / 002
家教(中) / 011
家教(下) / 021
家规 / 031
家风(上) / 041
家风(下) / 052
家政 / 062
家产 / 073
家祠 / 083
家谱 / 093
人道伦常 105
明道 / 106
崇祖 / 116
孝亲 / 126
尊长 / 136
隆师 / 147
睦族(上) / 157
睦族(下) / 167
和邻 / 176
亲友(上) / 186
亲友(下) / 196
修身齐家 207
静心(上) / 208
静心(下) / 217
立志(上) / 226
立志(下) / 236
修身(上) / 247
修身(下) / 257
齐家(上) / 267
齐家(下) / 277
为政 / 288
跋 / 289
中国家法 家风家教 精彩文摘
如果国家、地方有能力举办官学,送子弟读书自然没问题。到了战乱年代,国家和地方都没有能力或机会办学,子弟教育问题怎么解决?办法只有一个:私学盛行,家教突兴。颜之推遭遇的刚好就是这个时代,他本人也是家族教育模式下的精英人士。
什么是家教?纵观历史,中国的“家教”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家教”就是“家学”,是指特定职业技能的家族化、世业化。今天所谓的看家本领、家学渊源、书香门第都不同层面地反映了古代家学的盛况。
比如东汉的贾逵,身高接近一米九,勤学不倦,被称之为“通儒”。仔细考察,勤学固然重要,但家族的知识传承才是贾逵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贾氏从先祖贾谊开始,不是高官显宦就是硕学名家。比如他的父亲贾徽就精通《左传》和“五经”。子承父业,贾逵从小虽在官学:太学读书,但他父亲随时为他补课,传授家学,后来贾逵成了著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比如,山东琅邪王家,曾祖王彪之主张研究典章制度,对各种礼仪规范都能娓娓道来,不差分毫,但这些知识,王家只在家族内部传授。王彪之把相关文献和自己的著作都锁在一口青色的箱子里,被人称之为“王氏青箱学”,成为家族发达和学术传承最重要的通道和平台。凭着这种看家本领,王家获得了两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是大量的子弟入朝为官;二是王家子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各类学术著作,成为国家礼仪规范的主要来源。王家的发达程度和持续力成为家族的骄傲。王彪之之后两百多年过去,历经战乱,沧海桑田,王家还是世世代代为官为学,名德双集。所以到了梁朝的王筠特别自信地教育子弟说:“安平的崔家了不起,汝南的应家也很有名,但他们的家业传上两三代就没落了。看看我们王家,七代人都辉煌荣耀,天下有哪家可比?”
王筠并没有吹牛说大话。当时的沈约,官居尚书令,文名满天下,但他对琅邪王家的佩服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王筠经常激励自己的子孙和下属说: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梁书·王筠传》
我从小就喜欢读百家之书,也担任了撰写四代史的史官。据我考察,从天地开辟,爵位相继,。文才世传的,没有任何一家能超越琅邪王家。你们看到了王家的金碧辉煌,就知道该怎么努力了。
家教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家族自创的私塾、家馆、书院。最常见的是在家中、祠堂、寺庙、租借地开设学校,延请有名望的读书人教导子弟。最有名的是富贵人家延请名师到家“坐馆”,只教自家和亲友家子弟。后来,受益对象渐次扩展到附近的异姓子弟,成为“义塾”“义学”。这种风气很早,如北魏时期就有皇家子弟义阳王拓跋子孝在家中设学馆,将适龄学童齐集家中免费受教,还提供饮食。
本文来自努力打拼@路上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