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 起源 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它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城市发展史 起源 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目录
第一章 圣地,村庄,要塞
第二章 城市的逐步形成
第三章 先古的形式和典范
第四章 古代城市的本质
第五章 城邦的出现
第六章 市民与理想城市
第七章 希腊化时代的主义和都市状况
第八章 大都市变为死亡之城
第九章 修道院与社区
第十章 中世纪的城市状况和城市规划
第十一章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
第十二章 巴洛克的权力结构
第十三章 宫廷,广场和首都
第十四章 商业的扩张和城市的解体
第十五章 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焦炭城
第十六章 郊区及其前途
第十七章 特大城市的神话
第十八章 回顾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史 起源 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精彩文摘
在美索不达米亚,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法老时代的埃及,城市当中可能没有太多的人口:城市的功能——包容,集合,融和——均由农田土地来完成了。沙漠和山岳构成了“城墙”,各省和各图腾团体组成“邻里”,法老的陵墓和庙宇作为冥界的“城堡”。代表整个儿社区的,不是城市中人们熟知的神祇,而是法老本人:他的神圣权力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但在王朝时代以前的历史时期中,以及在那两次向封建的地方主义和分散状态复返的伟大时期中,如果我们采用雅克·皮隆尼(Jacques Pirenne)的说法,城市曾是孤立的,自我理政的实体,其居民不受农奴制度的种种禁限,可以随意旅行,可以自由经营私人实业——至少在下埃及是如此。说来奇怪,这种向自治状态的“复返”过程却密切伴随着一个同样地脱离集中控制和实现市政独立的现象,背景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欧洲中世纪时期。
那么说,法老时代的政教合一制度的成功,在美尼斯(Menes,公元前3400年埃及第一王朝元始祖——译者注)国王之后便排除了以城墙控制的中心的必要性,这难道不可能吗?古代王朝政权的宗教形式,是以国王为中心,这位国王又被广大民众拥戴为活的神明,古代王朝发展了这种宗教式的政权形式,这就在两个方面改变了城市建设问题。它消除了包围作为制及控制手段的必要性;而且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在埃及获得了充分发展的城市类型:这就是死人的城市。在基泽(Gizeh Giza,也译作吉萨。——译者注)的中心地区金字塔附近,我们发现了名副其实的死人之城,这里坟墓排列得井井有序,还有纵横交错的街道;贵族的墓室甚至还筑成房屋的形式。
既然煞费苦心把这些纪念性构筑物建成这种永恒的形式,那么活人的城市缺乏手段,大约也缺少愿望去建成较经久的形式,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这种被颠倒的信仰中,死人优先于活人;继之而来的是,农民继续留在村庄和小市镇中,村舍文化足以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即使埃及文明产生过丰富的文字记载和纪念物品,其起源也仅仅限于历史的统治阶级。遇盛大的节日庆典,人们大量地涌向庙宇所在的大型社区,例如像阿比多斯(Abydos,埃及古城,位于尼罗河畔——译者注),除此以外,再无必要和理由将这些忠顺安逸的乡村民众集中到大型的城市中心去。他们供奉自己的小神仙,履行自己在农田中、家园里和村舍中的种种职责,很高兴地尊奉着法老的善良治理。如果地方官们从村民手中收取一定量的庄稼收获,他们也须维护灌溉渠网,并每年的汛期之后重新划定村与村之间的土地界线。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法律和秩序保障了广大人群的繁荣和安定。
直至后来封建领主建立地方势力以及外来入侵者危害了中央君主国之前,此时期的政治权力完全超越了城市的局限,对城市没有军事方面的需要。皇家都城本身仍旧保持着那种临时性过渡场所的风貌:惟有陵墓和死者之城才建成永久性居所的式样。甚至晚到公元前1369至前1354年,阿克希塔顿(Akhetaton,古埃及的一位国王,宗教改革家——译者注)的新都城也仅仅只居住使用了16年。而宗庙城市,例如孟菲斯(Memphis,埃及尼罗河畔之一古城——译者注),则在1500年的时间中始终是一个宗教神圣社区。
如果说在王朝时代以前或者说古王朝时代与帝国时代之间的城镇根本不曾存在城墙,那么是否有某种其他组织形式实现了城市中的融合与交替呢?在上、下埃及实现统一之后,这些城市功能又以何种形式存在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采用城市的集中聚合的说法较采用城市结构的说法更为恰当呢?
本文来自浅沫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