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医学新思维破解心血管病难题 作者:耿世钊
功能医学新思维破解心血管病难题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功能医学新思维破解心血管病难题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大多数心脏病的病因展开讨论,根据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原则阐明了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在内的现代心血管病的逻辑病因,对心脏功能研究提出了符合系统理论和完全性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并得出了心血管病的缺血性病因和共同的心理学病因,提出了功能医学的新思维和论证原则,尝试建立统一的功能医学临床模型,为充分预防心血管病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功能医学新思维破解心血管病难题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结构医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 功能医学的对策
第三节 建立功能医学理论的可能性
第四节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构想
第二章 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不可分割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针对性的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三章 冠状动脉受压迫缺血是冠心病形成的基本原因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四章 高血压病是慢性心肌缺血的代偿形式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五章 建立统一的心血管病功能模型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六章 心肌病的形成机理是心肌的过度代偿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七章 心源性猝死的功能主义研究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八章 功能医学论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九章 预防心肌缺血就能预防心力衰竭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十章 特定的心理状态是心血管病的深层次病因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第十一章 完善功能医学,建立心身医学新模式
摘要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第二节 逻辑分析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功能医学新思维破解心血管病难题 精彩文摘
第一章 绪 论
结构医学有一个铁律:结构变化是功能改变的基础。只有人体器官的结构发生了病理变化,才能够确诊疾病,结构的异常才导致了功能的异常。以冠心病诊断为例,只有确认了冠状动脉的狭窄,才可以确诊冠心病。在未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时,对病情的任何推测都不足为据。所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就成了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几乎所有心脏病患者都在关心自己的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了。再以癌症诊断为例,确诊仍然要以确认癌细胞为依据,所以,显微镜下的病理细胞学检查就成了癌症诊断的决定性技术。
功能医学是针对目前的结构医学而言的,功能医学强调的是生物功能主导着生物种群的进化,因而也主导着个体的生长发育,甚至主导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它的研究策略也是功能主义的。功能主义的概念目前已经出现在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领域。有人或许会问,结构医学的成就有目共睹,为什么还要在临床工作中建立功能医学?
第一节 结构医学的局限性
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医学成果都应该归属于结构医学,它使我们理解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使我们初步理解了生老病死的过程,破除了许多迷信的认识,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了解了一系列心脏病的特点,也了解了癌症、遗传疾病,代谢性疾病、传染病等,特别是帮助我们根治了绝大部分的一类烈性传染病,为人类造了福。然而,它给我们遗留的问题也不少,结构医学在心血管病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它没有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病因。
在人体疾病的病理结构出现变化之前,有漫长的功能恶化的过程,不了解功能的变化,就很难了解它们的病因。不了解真正病因,心血管病就不可能得到根治。如果说狭窄的冠状动脉是冠心病的病因,那么,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内科支架或外科搭桥手术之后,解决了一时的狭窄,可是冠状动脉在一年内发生再狭窄的可能性高达 30%,这是临床的共识。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再狭窄的原因才是冠心病的真正病因。根治和预防冠心病需要了解其病因,冠状动脉狭窄只是加重心肌缺血的环节。再如心肌病,更是被看作不知原因的不治之症,其自然病程被认为只有 3~ 5年。我们也不知道高血压病、心源性猝死等的病因,这些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形的杀手。预防心脏病,必须了解它们的病因。
第二,结构医学的诊断标准忽略了疾病早期的功能性改变,不能实现早期诊断。众所周知,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区分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界线,它反映了医学理论对疾病的基本认识。
临床普遍应用的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强调了病理性结构变化的必要性。大多数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都被要求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如果患者冠状动脉没有狭窄,医生就要求患者回家观察,而这样的观察常常让患者等到的是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脏事件,随后就是急诊抢救,抢救成功,是患者的幸运,抢救不成功,患者就失去了生命。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考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因为诊断标准的滞后,心脏科医生主要忙于放支架和手术搭桥,实施治疗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解除病理改变,所以心脏病的急诊患者越来越多,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纵观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它没有专属的病理解剖的改变,于是高血压病就成了
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方法只有降压,所有的患者都被要求终生服药和“规范”用药。心源性猝死更是因不能发现其专有的病理解剖的变化而成为永远无解的难题,连诊断标准都没有。而现实的临床情况是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现有的诊断标准大多忽略了疾病早期的功能性改变,所以不能实现早期诊断。
本文来自眼泪是回忆的常客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