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 内容简介
《恕我直言》汇集了李镇西老师近两年来关于教育、社会热点的思考评论,比如《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等,其中不少文章还引起过不小的反响乃至争议。思考必然会伴随着争议,甚至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就没有思想的诞生。他希望观点的碰撞能成为君子之交的常态。
恕我直言 目录
序言
不平则鸣
祖国到底多少岁?
凭什么要我给你投票?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
试问“冷血院长”陈玲
别用“法盲”二字为陈玲的冷血开脱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
假话何以春风得意?
抽象的“爱国”并不能说明什么
抵制“正能量谣言”
谁给谁“抹了黑”?
请饶了教育吧!
任何靠抢夺生源而取得中高考辉煌的都是“耍流氓”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耍流氓”
观点碰撞
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
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
其实所谓“好学生”也不好教
教师和医生“没有可比性”吗?
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
教师节需要的是改进,而不是取消
教师从事的绝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
教育,请别以“严”的名义对钱文忠们让步
附录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人”是高于一切的目的
虽然无奈,却有必要,且很光荣
不是“神话”,谈何“破灭”?
动辄标榜“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
自由,是教育创新的前提
有些家长为何要逃离中国教育?
叩问教育
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
以人为本,还是以“证”为本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公德教育
法制教育不是“听话教育”,更不是“恐吓教育”
校长应该少听课,多谈心
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
版面费何以长盛不衰?
母校以什么为骄傲?
校名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
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允许学校体罚学生吗?
惩戒不等于体罚,但如何有效地惩戒?
细思碎想
赋予红领巾更丰富的内涵
如何对学生进行抗战历史教育?
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微小而真实的善良
陶行知研究会最该做什么?
请称校长为“老师”
校长一定要“兼课”吗?
民主校长,请从小事做起
我为这张领导“靠边站”的照片点赞
请给班主任松绑
被勤奋的教师、家长和孩子
真课改三问
“办学校、做教育、当老师就必须讲正气!”
恕我直言 精彩文摘
在某中学的运动会开幕式上,一个学生方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一边喊着高昂的口号,一边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主席台前精神抖擞地走过。方队前排的孩子举着一条横幅:“低调是最牛逼的高调!”也许这个班的孩子想表达一种班级自豪感吧,然而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自以为很个性的“牛逼”二字,已经让他们班的形象黯然失色。
很难说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有什么恶意,因为“牛逼”这个词已经成了许多人口中的常用语了,包括这个班的班主任——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可能也不知道这个词的本意。于是,粗鄙的语言就这样无知地侵入了校园。
侵入校园的当然不只是“牛逼”,还有“傻逼”“逗逼”等“逼”系列词语,还有“尼玛”“卧槽”“我靠”“哇塞”等网络语。似乎不用大惊小怪,放眼社会,包括网络社会,这些词都很“正常”,许多名人,包括我真心尊敬的文人学者,也都这样说。比如,我看过某著名画家接受采访的视频,“牛逼”时不时从他嘴里冒出来,的确“很显个性”;还有我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相当不错,但题目是《谁有问题谁牛逼》。
过去不能明说,最多私下朋友间在口语里面说说的词,现在也堂而皇之地登上公共平台。比如“屌丝”和“牛逼”,本来——恕我不得不明说了——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及阴毛、牛的生殖器,但现在无论男女,都喜欢大大方方地自称“屌丝”,或理直气壮地说“牛逼”。包括电视台的主持人,我不止一次看到电视里女主持人毫无羞赧地谈“屌丝”说“牛逼”。
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的电影《老炮儿》。该片中的主角六爷满口粗话。我曾经在微信上对此表达忧虑,说如果我的孩子还小,我是不会让她去看的。而且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也会这样想。但马上有北京的朋友跟我说:“李老师,您不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有理解上的隔膜。”我的确不理解,为什么北京胡同的文化就是满口脏话的文化?幸好有同样是北京的朋友告诉我:“我就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我就见不惯这种美丑扭曲的东西!”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其实老北京人一般不会满嘴脏话,就是骂人也要骂得优雅,不用脏字。从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是最底层的人力车夫,说话也不带脏字眼的。说脏话的,都是坏人。这是一种积淀的教养,而这份教养与文凭没有必然联系。我小时候回乡下老家,长辈之间、同辈之间以及上下辈之间,都那么客客气气,互相谦让。我不敢说他们都没说过脏话,但至少在公众场合(现在叫“社交场合”),彼此都是很文明的——他们叫“讲礼”。
不只是语言学家,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指出,这些粗鄙语言因网络而日常化,表明了一种优雅文明正在面临挑战。我同意这个判断。这不是保守。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并不表明粗鄙词汇的流行都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一个民族优美得体的语言还是应该以文明为内核。而现在,所谓“诗书之国”“礼仪之邦”的百姓甚至文人,都以语言粗鄙为正常,这绝不是正常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严峰教授说:“今天,好像你要做好人,也得带脏字,因为脏字眼好像代表你是一个性情中人。反而说话像我们以前这么文雅的,感觉有点假,人家就觉得你做作,可能是伪君子。”我认为,这种“正常”恰恰是可怕的。
还有一种情况,倒不是出于“个性”而是因为无知。本文开篇所说就是一例。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我不止一次听我身边的一些女孩说“哇塞”。心里真的不舒服,因为这词的本意非常不雅。当然,我也知道说这个词的女孩大多不知道这个词的本义,只是将这两个字当作表示惊叹的词罢了。但是,说的女孩不知道,不等于听的人也不知道。如果她们后来知道了这个词的本义,该多么脸红啊!
五彩缤纷的语言泡沫淹没了我们的庄严的思想与纯真的情感。我们在轻松搞笑的调侃中,失去了某些应该有的神圣与敬畏。干脆说,我们赖以娱乐的网络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20多年前写的这段话,当然不是针对今天网络粗鄙语言的,但我读着却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的今天,古老而典雅的汉语正在被“牛逼”与“屌丝”追杀得无路可逃,濒临绝境。——也许我言重了,但沉重的现实让我无法不悲观。
有朋友说:“官方语言无权替代更无权逼迫强奸民间语言。”甚至还有朋友说:“如果动用文化权力压制民间语言包括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这不但有悖民主自由的理念,而且是赤裸裸的文化专制。”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第一,我批评的只是粗鄙的语言形式,而非具体词汇所表达的内容。虽然语言形式总是和一定的内容相联系,但毕竟不直接绝对等同于语言内容。同一个意思,所能选择的词并非唯一。我的意思是,在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时候,最好避开不雅词汇。第二,不能把民间语言与粗鄙语言画等号。民间语言其实并不全是鄙陋不堪的,正如所谓“官方语言”未必都纯洁高雅一样。第三,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不一概反对,诸如“颜值”“点赞”“高大上”“你懂的”“也是醉了”“吓死宝宝了”等等,或简洁或幽默或含蓄,丰富了语言表达,不也挺好吗?完全可以广泛使用。
还想强调的是,我这里只说的是语言形式,不涉及言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二者显然不能截然绝对分开,如果要仔细从学术上去探讨,这篇文章将没完没了,我只是大体这么说说。如果把粗鄙语言等同于民间语言,把高雅语言等同于官方语言,只要粗鄙的语言便是“民间”的,只要高雅的语言便是“官方”的,进而上升到“民主”与“专制”的“政治高度”,这是不是典型的“上纲上线”或“站队思维”呢?
当然,语言的流行与淘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且很学术,我不可能在这篇幅有限的短文里深入探讨;我也没那个使命更没那个能力“扭转乾坤”,让这些粗鄙语言一夜之间在生活中消失。
其实,“粗鄙”这个概念也是含混不清的,谁能界定什么是“粗鄙”?的确要警惕强权以“纯洁语言”为由实施语言专制。但我这篇文章所说的“粗鄙语言”特指赤裸裸直指男女生殖器的不雅词汇,这些词汇在公共场合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我还是认为不妥。当然,如果这些赤裸裸的不雅词汇在私人场合彼此开玩笑说说,也无伤大雅,因为这并不妨碍任何人,更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不良影响。然而在正式的媒体上,在课堂上,在公共场合,我觉得还是不说为好。
我反对粗鄙语言在公共场合流行,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没有半点文化权力在手的我,即使想“压制”谁也无计可施。但是,我是教师,而且是语文教师。我觉得我能做到的是:第一,我不说这些词;第二,让我的学生也不说这些词。请别给我说什么“社会环境就这样,学校和教师洁身自好有什么用”,守住我们的课堂与校园,如士兵保卫城堡一样,自然而神圣。理由我不用多说,对于教育而言,没有教师的优雅,就没有学生的优雅,而没有学生的优雅,就没有未来中国的优雅。更不用“论证”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话教师就是不能说!——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不说脏话,还需要论证吗?
本文来自玩味不尽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