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文明图谱 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历史上中国在南海区域的活动,勾勒出南海文明的基因图谱,还原出南海周边国家古代交往时凝练出的品质和特征;钩沉了南海文明中东南亚区域早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包括暹罗湾、扶南、骠国、蒲甘、渤泥、交趾、占城、爪哇、马六甲、吕宋、苏禄等古国或地区与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互动;论述了南海文明与历史上琉球、日本、印度以及中东和欧洲等国家和区域的文明互动。本书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交流互鉴把个体文明集合一种区域文明。
本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资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资料翔实、清新可读,适合广大关心历史和时事的读者阅读。
南海文明图谱 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 目录
序一
序二 一部颇有创意的新作
前 言
第一部分 南海文明基因图谱
引 子
01南海文明的早期基因
文明之沉浮:始于扁舟,毁于战船
文明之启蒙:冒险探索,雏形初现
02南海文明的“两弧”序列
文明之定型:千帆竞渡,系统海航
文明之昌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南海文明的遗传特质
文明之引擎:中国分享,技术传播
文明之品质:物质交换,精神交流
04南海文明的复制演进
文明之胸怀:兼收并蓄,吐故纳新
文明之根本:文明反哺,共建共赢
05南海文明的干预突变
文明之劫难:殖民排挤,文化清洗
文明之规则:恪守平等,抵制掠夺
06南海文明的基质再生
文明之保障:中国管辖,共同维护
文明之本质:自由和平,合作繁荣
第二部分 南海文明的内生文明
引 子
01暹罗湾,不止是南海文明一隅
两航线推演历史三阶段
古人眼中的金邻大湾
连接两洋的战略要冲
狼牙修,古籍中的古国
“暹罗”是个外来词
02扶南,南海文明早期大通道
一个女人开创的扶南史
南海上的两洋三国外交
兼具早期南海文明兴盛多要素
大航海时代跌宕起伏的真腊
用8500字复原的文明
03骠国和蒲甘,南海边的陆海通衢
陆海双通道之交汇
罗马杂耍进洛阳
南海古代汇市的缩影
缅语专业的缘起
互为影响的佛教文化
04渤泥,南海南缘的南大门
南海最南的岛屿中心
一块墓碑与南海人口大流动
南海、渤泥与青花瓷
远隔南海的外交风云
南海上的“元首外交”
05交趾与占城,南海上的丝路驿站
交趾籍紫禁城设计师
占城稻米与“马尔萨斯陷阱”
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会
穿越时空的跨海寻踪
06爪哇,南海桃花源
仓廪殷实与印度匠心
郑和捎去“中国风”
爪哇“名片”胡椒和糖
爪哇的军火出口
华人反殖民之役
07马六甲,南海的宝瓶口
天赐之峡与历史必然
靠海峡发家的室利佛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南海地缘政治中的外交
08吕宋与苏禄,南海贸易盛衰的亲历者
致富经里的“猫里务”
客死山东的苏禄东王
美洲土产跨洋进南海
苏禄、吕宋的覆灭
第三部分 南海文明与世界文明
引 子
01南海上的《一千零一夜》
中国是个“岛”
南海上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多元传播
02南海上的印度梵音
跨越千年的南海古航道
黄金、香料和奇珍异货
梵音的魅力
03南海上的东瀛浪人
东亚贸易圈的“局外人”时代
南蛮贸易和朱印船贸易
商人、佣兵、天主教徒
日本人在东南亚的口碑
04南海造就的万国津梁
早期的“公派技术移民”
特许经营造就“天时”
转口贸易依仗“地利”
南海文明开创“人和”
05南海上的文明碰撞
一手是账册一手是刀剑
为了掠夺的规则之战
殖民湮灭“南海文明”
尾 声
跋:《南海文明图谱》读后絮语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南海文明图谱 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 精彩文摘
引 子
1626年,在今天菲律宾巴丹半岛的埃尔莫萨地区,一位名叫弗雷·路易斯·穆罗的天主教神甫把中国商船的到来纳入每天的祈祷内容。
埃尔莫萨与马尼拉近在咫尺,但弗雷·路易斯并不指望马尼拉能运送足够物资缓解当地遭遇的严重粮荒。当六艘满载谷米的中国商船按每年约定的时令从南海驶入马尼拉湾埃尔莫萨港时,这位神甫大呼“这是上帝的恩赐”。
这是一段很少被提及的历史片段,隐藏在19世纪美国学者艾马·布莱尔和詹姆斯·罗伯特森合著的《菲岛史料》(又译《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第32卷中。只可惜,这段被描述为“上帝恩赐”的故事,在中国古籍中已无法考证,或许因为,在那个由中国先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里,这六艘中国商船太过渺小,太过寻常,虽然六船谷米事实上拯救了大批饥民,缓解了饥荒。
今天,国际上一些人否定历史、混淆视听。但是,在菲律宾史学研究中颇具地位的《菲岛史料》却记载着这样一些片段和评述:
1605年,18艘中国大船运载华人5500人抵达菲律宾,推动了当地的生产与技术。遥望海的那一边,中国那个伟大的王国,非凡广大,那里的人们,有着极为敏捷的智慧,有着无与伦比的文明和政府。他们甚至在高丽、暹罗、高棉、交趾支那和其他一些地方建立权威,他们把自己的体系、品格与精神教义传播到足够遥远的地域。
今天,一些人把“航行自由”和“军事化”挂在嘴边。但纵览南海区域风云,从文明初现,到文化交融,到航海繁荣,到共同发展,中国人不仅是南海地理的探索者、远洋航行的先驱者、先进技术的传播者,自由航行的维护者,而且,中国长期扮演着地区局势的稳定器、区域贸易的推动器、先进技术的传播器。反倒是,16世纪开始,实力和观念膨胀的西方人打着“贸易自由”旗号在东南亚开启大殖民时代,穷兵黩武、干涉占有、压榨攫取、文化清洗……几百年涤荡,使受伤的南海文明出现继承与传承的严重断层与致命伤疤,一些文明消失,一些文明残缺,一些文明走形。就这样,南海文明,被刻意湮没与淡忘。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史料,还有很多。故事里的主角,不仅有中国的古人,还有高棉人、暹罗人、吕宋人、爪哇人……他们足以开启关于南海文明亘古以来的巨幅卷轴,足以复原一个曾经繁荣辉煌的南海文明,足以还原那幅被殖民主义与干涉主义刻意抹杀的基因图谱。
01 南海文明的早期基因
文明之沉浮:始于扁舟,毁于战船
中国先人们启航南海的那第一叶扁舟,今天已无从考据了。但可确认的是,官也罢,商也罢,民也罢,官船也好,商船也好,渔船也好,正是那些从中国诸港出发的一次次冒险,编织起覆盖南海的交流网,让南海周边各种文明,跨地域地相遇、相识、相交。近两千年来,南海上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自由航行、通商贸易、技术交流、文化聚合、观念交织的故事,各种形态的文化、传统、观念、方法,通过南海这片和平水域,交融、进化、催生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文明。
这一围绕着南海发生的文明,从肇始,到嬗变,到成型,到传承,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的关注,也四处留存着中国的身影。它的成型,离不开中国历朝历代官方与民间的推动、培育、捍卫与维护,或有心,或无意。这些点滴,逐渐让散落的文明合力创造出一个以南海为圆心、以南海为平台、以南海为网络的区域文明——南海文明。
直至16世纪,当亚欧大陆那一端的地中海文明发展到扩张和掠夺野心横溢时,西方人撞入这片从未发生过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文明海域,尔后,载有火器的西方战船长驱直入。随后300多年间,一些人打着探险、传教与开化的名义,打着航行自由、自由贸易的幌子,在南海周边,掠夺资源,清洗思想,涂抹文明。他们打破了中国和南海诸国千余年来靠海上交流确立的价值观念、信仰取向、贸易规则和人文融合,从头至尾地改造着这片被他们称作是“东印度群岛”的土地。正是这一挤压本土文化的殖民阶段,极大程度地扼压了南海古文明的有序传承,让南海文明骤然进入一个断层期,一些古文明甚至就此消失。
今天的东南亚,在谈及远古时代的文明时,总有一种找不到归属的尴尬:很多古文明已经消失,很多古文明仅仅是部分传承,还有一些古文明不伦不类地被西化和殖民化后改头换面地形成了今天的东南亚局部文明,今天的东南亚因此而呈现一种多元文化的现象。这种多元并不是天然的斑斓,而是一种殖民使然的非自然差异。
本文来自墨尔本·晴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