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医史人物考》特点如下:①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中国医史人物考》将中医医史中著名医家所著的经典典籍的现存的各种传本的源流系统、篇卷分合、完缺状况,以及前人整理的情况进行详细论述与评价。本书旨在为中医学者溯流谈源,从比较鉴别中择善而从。②珍稀古籍考证。本书对海内外简牍、帛书、卷子、石刻医籍进行全面调研,并择目前学术争议较多,学者非常关注的中医珍稀古籍进行考证。如陶弘景《辅行诀》(原已佚失,后在敦煌藏经洞发现),赵开美本《伤寒论》(即宋本《伤寒论》),金陵本《本草纲目》等。③为古籍整理提供重要学术参考。
中国医史人物考 内容简介
《中国医史人物考》分篇考证起自张仲景,终于刘渡舟,凡50余位重要中医学家及涉医之国学家,故名《中国医史人物考》。所选中医学家及涉医之国学家,但求中医文献之考证学有建树,不求全面无遗。
《中国医史人物考》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文科大学生、中医医史文献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教师参考。
中国医史人物考 目录
第一篇 汉魏六朝隋
张仲景(附王粲)
一、张机(仲景)、王粲(仲宣)及其他
(一)仲景生年与卒年
(二)张仲景名与字考
(三)张仲景里籍考
(四)仲景见仲宣时地考
(五)王粲卒于病疫考
(六)“建安”当作“建宁”考
(七)仲景任长沙太守考
(八)仲景游蜀考
(九)《张仲景传》(附《祭仲景文》)
二、“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始见与传播者考
皇甫谧
皇甫谧与《甲乙经》
(一)生平与志趣
(二)《甲乙经》的组成
(三)《甲乙经》的命名含义与卷数
(四)《甲乙经》传本
王叔和
一、王叔和考
二、王叔和《张仲景方》之流传与演变
(一)《张仲景方》隋唐尚存
(二)《张仲景方》析于五代
(三)《崇文总目》可作离析证明
董奉
董奉考
(一)董奉挽士燮于将死
(二)葛洪访道于交趾
(三)《神仙传·董奉》全文
(四)杏林精神辉耀今古
陈延之
陈延之及其《小品方》时代考
陶弘景
一、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证
(一)《辅行诀》的作者、发现、存佚及研究
(二)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
(三)“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
(四)《辅行诀》在《伤寒论》文献史上的重要启示
(五)王圆箓监守自盗待机而售
二、张大昌传承《辅行诀》
(一)张大昌增补四首方剂
(二)张大昌增补若干表格
三、《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全元起
阮孝绪(附《七录序》)
第二篇 唐宋元明
孙思邈
一、孙思邈生年及《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流传简史
(一)孙思邈生年考
(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流传简史
二、唐本《伤寒论》简史
(一)唐本《伤寒论》的概念与结构
(二)唐本《伤寒论》流传简史
(三)《旧唐志》为何未载《千金翼方》
(四)底本校本与校注方法
(五)对一些问题的探讨
三、卷九、卷十校后余语
杨上善
一、杨上善时代简考
二、《太素》古韵及依韵校勘
(一)清儒对《内经》音韵的研究与应用
(二)《太素》音韵概况
(三)以《太素》校勘王冰本《素问》讹字
(四)以《太素》古韵校《灵枢》《素问》之失韵
三、《太素》《素问》《灵枢》《甲乙经》对照表
(一)《素问》与《太素》对照
(二)《太素》与《灵枢》对照
(三)《太素》与《甲乙经》对照
(四)《太素》与《内经》互校的重要意义
王冰
一、王冰史事两考
(一)王冰之名考
(二)王冰政治态度考
二、王冰的哲学思想初探
(一)王冰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二)王冰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三、《素问》王冰注引《易》辑览
(一)《上古天真论》
(二)《四气调神大论》
(三)《金匮真言论》
(四)《阴阳应象大论》
(五)《阴阳离合论》
(六)《六节藏象论》
(七)《三部九候论》
(八)《天元纪大论》
(九)《五运行大论》
(十)《六微旨大论》
(十一)《五常政大论》
四、《素问》版本概说
梅彪
梅彪与《石药尔雅》
高保衡 林亿 孙奇
一、高保衡、林亿、孙奇校《伤寒论》
(一)宋本《伤寒论》校定者
(二)宋本《伤寒论》十大特征
二、林亿等《素问》新校正
三、金刻本《素问》考
(一)版本承传
(二)版本特点
(三)释音绝异
(四)《素问遗篇》
成无己
一、成无己事迹及《伤寒论注解》版本考
(一)成无己事迹考略
(二)《伤寒论注解》版本特点
二、《伤寒明理论》版本简考
三、《注解伤寒论》以宋本为底本并予改动
(一)增加的内容
(二)删掉的内容
史崧
一、史崧进献本《灵枢》简考
二、《灵枢经》版本概说
洪遵
洪遵《洪氏集验方》
(一)洪遵小传
(二)版本传承
程迥
程迥《医经正本书》
(一)王粲“时年二十余”当作“时年二十”
(二)《伤寒论》为宋代必考内容
(三)发现《伤寒要旨药方》序文
李柽
李柽《伤寒要旨药方》
(一)李柽生平及著作
(二)版本宋明之争
(三)版本特点与传承
邓珍
邓珍本《金匮要略》版本简史
(一)《金匮要略》刊行前与刊行后之流传
(二)《金匮要略》注本
(三)《金匮要略》版本书证
汪机
一、汪机事迹
二、汪机著作
三、汪机弃儒从医
李时珍
《本草纲目》名物训诂发展简史
(一)本草释名鸟瞰
(二)《本草纲目·释名》研究
(三)《本草纲目》引《说文》考
(四)《本草纲目》金陵本及点校本文字正讹(附刘衡如《康城十咏》及绝笔诗一首)
赵开美
一、振兴中医,需读医圣书
二、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三、赵开美生平事迹考
(一)《刑部郎中赵君墓表》
(二)《脉望馆书目跋》
(三)“开美”晚年又名“琦美”
(四)《读书敏求记》载赵开美事迹
(五)赵开美精校《古今杂剧》翻刻大量优秀古籍
(六)赵开美所藏医书
四、赵开美本《伤寒论》文句正讹
(一)增文
(二)讹字
(三)俗字
冯舒
方以智
方以智《通雅》
第三篇 清
傅山
一、傅山儒、释、道、医、国学面面观
(一)傅山的家世
(二)震烁古今的三件大事
(三)精通国学
(四)傅山入道与学佛
(五)傅山精医
二、《傅青主女科》版本简说
三、《医学切要》是伪托傅山之作
四、傅山手批《内经》启秘
(一)批注时间和流传统绪
(二)总体形制和内容提要
(三)训诂句读和医理评说
顾炎武
一、冒名顾炎武的医书伪序考辨
二、清代学术开山顾炎武
(一)清学概观
(二)顾炎武的治学方法
(三)顾炎武的民族气节
(四)清学之学术开山
(五)《日知录》《音学五书》中的医学资料
三、首开《内经》古韵研究之先河
沈彤
沈彤《释骨》研究
(一)与《内经》有关篇段对比研考
(二)认真研究沈氏对《内经》的校勘
(三)纠正前人对骨名、骨位的错误理解
(四)正文字,明训诂
(五)了解《释骨》撰写体例
徐大椿
徐大椿的文学情怀
钱大昕
钱大昕《证类本草》版本考
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注》中的《内经》字诂
王念孙
王念孙《素问合韵谱》及依韵校勘
(一)《内经》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从音韵上考察《内经》的成书时代
(三)音韵与校勘
(四)《内经》的韵例
阮元
阮元《研经室外集》九部中医古籍提要
王清任
一、《王清任与医林改错》序
二、王清任史料
(一)王清任家族世系及其生平
(二)有关王清任的三部世系族谱
(三)我研究王清任史料的简况
(四)访问王清任事迹的前前后后
黄丕烈
黄丕烈与酉山堂本《千金方》
江有诰
一、江有诰《音学十书》
(一)记熟二十一部前后顺序
(二)关注依韵校勘
(三)三个或四个韵部合韵
(四)“叶韵说”是不科学的说法
(五)江有诰“韵读”的韵脚字归类与王力先生韵脚字的归类不尽相同
(六)《灵枢》有句中韵
二、《素问韵读》
(一)上古天真论
(二)四气调神大论
(三)生气通天论
(四)阴阳应象大论
(五)脉要精微论
(六)三部九候论
(七)宝命全形论
(八)八正神明论
(九)离合真邪论
(十)刺要论
(十一)刺禁论
(十二)调经论
(十三)天元纪大论
(十四)气交变大论
(十五)五常政大论
(十六)六元正纪大论
(十七)至真要大论
(十八)示从容论
(十九)疏五过论
(二十)征四失论
(二十一)阴阳类论
(二十二)方盛衰论
三、《灵枢韵读》
(一)九针十二原
(二)邪气藏府病形
(三)根结
(四)官针
(五)终始
(六)经脉
(七)营气
(八)脉度
(九)营卫生会
(十)师传
(十一)决气
(十二)胀论
(十三)病传
(十四)外揣
(十五)五变
(十六)禁服
(十七)五色
(十八)论勇
(十九)官能
(二十)刺节真邪
(二十一)卫气行
朱骏声
朱骏声的《内经》字诂
(一)朱氏对《素问》引申义的分析
(二)对《素问》假借义的分析
顾观光
俞樾
俞樾医事录
(一)《废医论》
(二)《枕上三字诀》
(三)《内经辨言》
胡澍(附:刘师培)
胡澍《素问校义》
附:《黄帝内经素问校义·跋》(刘师培)
仲昴庭
盛昱
盛昱简况
薛福辰
薛福辰本《素问》版本简考
孙诒让
一、根据《素问》用词特点改正王冰之误注
二、就古音以求古义
三、辨析文字形体,考证致讹之字
第四篇 民国时期
章太炎
一、章太炎论《内经》
(一)《章太炎医学遗著特刊》的价值
(二)《内经》驳议多确论
(三)以《内经》理论为俞樾苏困解压
(四)章太炎论《内经》
(五)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师生共铸《制言》宏文
(六)章太炎的医经训诂
(七)章次公评章太炎之医学
(八)章太炎医界弟子考论
二、章太炎论《伤寒》
(一)家门师友,多精中医
(二)余于方书,独信伤寒
(三)胸罗万卷,考据精审
(四)叔和严谨,未乱经文
(五)六经非经,五行无定
(六)博采众方,亦善诊病
(七)纠正误训,训诂指迷
三、章太炎关于王叔和之考证
四、章太炎《金匮玉函经》版本简说
第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沈祖绵
余云岫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序
郭霭春
郭霭春老师二三事
刘衡如
刘衡如的中医文献学成就
(一)底本与校本
(二)以古音校《灵枢》
任应秋
斯人往矣,德泽犹存——怀念任应秋
(一)任应秋让我写传略
(二)黄山会议任应秋所写的诗文
(三)研究《内经》古韵,任应秋如是说
刘渡舟
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述实
跋一
跋二
中国医史人物考 精彩文摘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也。灵帝时举孝廉。在家仁孝,以廉能称。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迹。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总角时,同郡何颙称之,许为良医,果精经方。有寒食散论、解寒食散、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陀,或日仲景。考之于实,陀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陀也。且陀之为治,或刳断肠胃,涤洗五藏,不纯任方也。仲景虽精,不及于陀。至于审方物之候,论草木之宜,亦妙绝众医。昔神农尝草而作《本经》,为开天明道之圣人。仲景元化,起而述之,故仲景《黄素》、元化《绿帙》,并有名称。而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即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验眉也。居尝慷慨叹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动四傍,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塞,犹如醉人。四季运转,终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原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藏府之微,此乃为妙也。又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藏六府,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为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不须汗而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勿须下而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令人心内懊侬,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须灸而与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深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以宗族二百余口,死者三之二,伤寒居其七。乃引《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之冒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病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几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又引《素问〉黄帝曰: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及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五百余言,为伤寒日数。著论二十二篇,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自序之,其辞日(文见前从略)。其文辞简古奥雅,凡治伤寒,未有能出其右者。其书推本《素问》之旨,为诸方之祖。华陀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灵献之间,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名贤浚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乡里有忧患者,疾之易而愈之速,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时人为之语曰:医中圣人张仲景。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所传于世者。《伤寒杂病论》十卷,或称方十五卷,或又称〈黄素药方》二十五卷,《辨伤寒》十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弟子卫汛,有才识。
论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显。谋几初者,以理晦难昭。汉自中世以下,太官大医,异端纷纭,泥滞旧方,互相谲诡,张机取诸理化,以别草木之性,高志确然,独拔群俗。言者虽诚,而闻者未譬,其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岂几虑自有明惑,将期数使之然。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诚能释利以循道,使生以理全,死与义合也,不亦君子之致为乎?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左丘明有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盖道术所以有补于世,后人皆当取鉴者也。机撰著篇籍,辞甚典美。文多,故不载。原其大略,蠲去重复,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传称盛德,必百世祀。语云活千人者,子孙必封。信哉。
本文来自清杉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