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历史有学问 内容简介
历史总是由诸多细节构成。细节虽然不能代表全部历史,但细节能真实地体现历史、反映历史,从而能更好地探索历史。传统的史学中,历史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等。而细节中的历史,多是从某个特定历史片断或某些历史人群中进行微观探究,更加关注历史中的个案。
细看历史有学问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篇 历史不忍细看
【从“诛十族”到“瓜蔓抄”】
【“黔首”的户口本】
【“两朵金莲”的咒语】
【“矫诏”为什么如此容易】
【笨法制胜】
【成败皆由私家兵】
【双枪兵与双枪将】
【美人计的成本和风险】
【“高贵”的无知】
【道一声“请教”】
【醉里挑灯看剑】
【历史不忍细看】
【古代都城选址——风水抑或科学】
【中国皇帝的寿命】
【宋徽宗与明崇祯帝】
【历史上的太上皇现象】
【历史上的平反周期率】
【汉武帝和司马迁:究竟谁阉割了谁】
【司马迁之惑】
【唐代人的衣食住行】
【道德丰碑下的殉葬品】
【中国古代飞天梦:明朝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从康熙与西学谈起】
【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中国近代史之细节】
【曾赵之辩:清朝能撑多久】
【李鸿章何以东山再起】
【康有为的作用有那么大吗——回望戊戌变法110年】
第二篇 历史现场调查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在于比项羽更会花钱】
【唐朝“楼市”也曾崩盘,朝廷没有救市】
【宋代私家菜】
【朱熹虐娼事件】
【朱元璋的反贪运动】
【大明朝的“金粉世家”】
【疯狂屠四川:张献忠的血腥记录】
【靖难:六百年前的一声叹息】
【1644年,中国的三个皇帝】
【细说清军入关之战】
【《四库全书》的风波】
【美国总统胡佛经历的义和团运动】
【1834年的世界首富】
【一边借款,一边抓人——1910年清政府拯救股市始末】
【停滞的帝国:清朝GDP占世界总额1/3】
【清代监狱千奇百怪的敲诈勒索花样】
【慈禧太后洗澡和梳妆】
【光绪三年,不堪回首的一页】
【巴夏礼的膝盖与圆明园的大火】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一个八国联军军官在陷落的北京】
【李鸿章日本议和秘闻录】
【北大旁听生中的历史名人】
【鲁迅一生的经济收入】
【故宫怎样收回国宝】
第三篇 往事新知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夜郎:被世人误解两千年的古国】
【“另类”奇才:东方朔那些事儿】
【光武帝刘秀蒙受“不白之冤”】
【三国毁于关羽】
【天才诗人白居易的生活秘闻】
【豆腐渣战舰坏事——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失败】
【明朝曾铸造出世界最先进的大炮】
【郑成功被人毒死?】
【大清朝的仁政报告】
【李秀成临终变节质疑】
【九票之差和两个错误】
【李鸿章所谓卖国的背后】
【逼慈禧向全世界宣战的一份假情报】
【甲午兵败是因为开枪不瞄准】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背后】
第四篇 历史开卷有疑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诸葛亮是如何“借”来东风的】
【驰名三国的道德偶像为何羞愧而死】
【曹操缘何笼络文人又兴起“文字狱”】
【杨广怎样当上太子】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唐朝因干旱而灭亡】
【“烛影斧声”赵光义登基疑案】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满江红》遭质疑:是岳飞的杰作吗】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北京如何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明成祖为什么要捕捉天下尼姑】
【“毁灭人欲”的明朝为何盛行色情文学】
【崇祯是怎样亡国的】
【康熙为什么30多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
【《尼布楚条约》是如何签订的】
【雍正为何诏令驱逐传教士】
【乾隆惩贪缘何愈惩愈贪】
【洪秀全为何仇视知识分子】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曾国藩与“刺马案”的瓜葛】
【戊戌维新派为何求助袁世凯】
【段祺瑞为何长跪不起】
【孙中山为何要让位给袁世凯】
【是谁放弃了南京】
【谁藏了中国的流失国宝】
第五篇 名人新探
【商鞅:为强秦奠基,为自己掘墓】
【“风险投资家”吕不韦】
【悲剧英雄——霸王项羽】
【换个角度看吕后】
【副手中的高手】
【卫青的另一面】
【东方朔:汉朝的撒娇派教主】
【诸葛亮是优秀企业家吗】
【真假曹操】
【曹、刘、孙三家都是悲剧人物】
【一代明主——魏明帝曹叡】
【天生尤物——冯小怜】
【天下谁人识君】
【狄仁杰:唐室功臣外衣下的“官油子”】
【史上第一阴谋家李林甫】
【最是无趣王安石】
【萧皇后:半世“女俘”】
【宋徽宗的另类解读】
【秦桧:我的秘密武器是反贪】
【杨门女将:一段美丽的“假历史”】
【这个叛臣不合格】
【正眼瞧一下“洪武爷”】
【重读海瑞】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
【崇祯:一个破产的帝王】
【金圣叹:从“问题学生”到“问题人士”】
【作为纵欲狂的纪晓岚】
【和珅是一头圈养的兽】
【李鸿章:夹缝中的悲情英雄】
【陆徵祥:从“卖国贼”到洋和尚】
【“泥菩萨”黎元洪的另一面】
【蔡元培先生的另一面】
【中国近代史上最爱国的反动军阀】
第六篇 韵事追踪
【西施与范蠡】
【刘备婚姻探秘】
【丞相陈平前程从“富婆”开始】
【武则天三招俘获高宗心】
【诗仙李白身边的女人】
【陆游终生牵挂的女人】
【有情人终成悲剧——朱见深和万贞儿的忘年恋】
第七篇 海外纵横
【最可怕的堕落】
【历史上真实的埃及艳后】
【日本妓女间谍祸害中国50年】
【夭折的日军“性病战术”】
【1964,日本睁开双眼】
【刺客们的悲剧】
【被误读的新加坡】
【历史的经验不值得注意】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猴”的胜利——苏德军工思路大比拼】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的失误】
【马岛之战阿根廷输在哪里】
细看历史有学问 精彩文摘
【从“诛十族”到“瓜蔓抄”】
王者觉仁
朱棣夺取皇位后,马上颁布了一个奸臣榜,建文朝廷的六部九卿大臣全部榜上有名。他举起屠刀,一批批屠杀了那些不愿投降他的人。在这场血腥镇压和大屠杀中,死得最惨烈的当属方孝孺。为了捍卫他的价值观与道德理想,方孝孺付出了“十族”的代价。这是“靖难之役”中最惨绝人寰的一幕。
早在燕王离开北平挥师南下的那一天,道衍和尚就曾跪地向燕王请求:“方孝孺学问精深、品行高洁,南京城破之日,他必定不会投降,请殿下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断绝了!”朱棣答应了道衍的请求。
南京陷落时,方孝孺闭门不出,身着丧服,日夜号哭。朱棣召他进宫,他坚决不从。朱棣将他逮捕下狱,轮番派人劝说,其中包括他的学生,可都被他大骂而回。朱棣即位时要草拟诏书,群臣纷纷推荐方孝孺。朱棣召他上殿,披麻戴孝的方孝孺在殿上号啕大哭。朱棣有些动容,离座劝慰他说:“先生勿忧,我只是效法周公辅成王而已!”
方孝孺说:“成王安在?”
朱棣说:“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说:“国赖长君。”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语塞,脸色一沉:“此乃朕之家事,先生不必操心!”然后命左右递上纸笔,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如果说朱棣此前让方孝孺草诏是钦慕于他的文名,那么此刻就是要逼迫他臣服了。
方孝孺愤而掷笔于地,且哭且骂说:“死即死尔,诏不可草!”
朱棣勃然大怒:“哪那么容易死!你就不怕灭九族?”
方孝孺厉声喊道:“便十族奈我何!”
就是这一声喊,喊出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也喊落了方孝孺的家人宗亲连同门生故旧共计873颗人头。
十族!历朝历代,最严酷的刑罚莫过于诛“九族”,如今,这一介书生竟敢公然在朝堂上对着自己咆哮,说灭他“十族”又怎么样!那我就成全你!用你十族的鲜血,来成全你的赤胆忠心和高尚情操!用你十族的头颅,来成全你的君臣大义与千古名节!
朱棣命人割开了方孝孺的嘴,一直割到双耳,他不想再听到从这张嘴里吐出的任何一个字。紧接着开始大肆搜捕他的九族外加“门生故旧”这一旷古未闻的第十族。
不久,这873人便被磔杀于市,整个行刑过程持续了七天,同时株连的一千多人被发配充军。大搜捕之前,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儿子们自缢身亡,两个未成年的女儿投水而死。十族全部清理完后,朱棣才对方孝孺本人下手。
1402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时年46岁的方孝孺被磔杀于聚宝门外(今南京雨花台东麓)。
“十族之诛”在中国历史上已属空前绝后,却仍然不足以展现明成祖朱棣那只铁腕的力量,其后由景清一案所引发的“瓜蔓抄”才真正把永乐初年的恐怖统治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境。
景清是建文朝的御史大夫,朱棣即位后未被清洗,仍任原职。有一天早朝时,朱棣忽然发现他穿上了重大庆典时专用的大红朝服。朱棣觉得那刺目的红色十分诡异,便命人搜身,果然从景清身上搜出一把匕首。朱棣诘问他为何行刺,景清大喊着为故主报仇并且詈骂不休。朱棣大怒,命人将他牙齿全部打落。景清将一口血水喷上殿,溅满了朱棣的龙袍。朱棣盛怒之下命人剥了他的皮,并将他系于长安门上一寸寸剐下他的肉,最后又敲碎他的骨头。
随后朱棣仍不解恨,便发明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
“十族之诛”尚有一个明确的打击范围,而“瓜蔓抄”则是撒开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株连之网,任何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它罩入网中而且根本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死。无数人烟稠密的村落一夜之间变成了人迹罕至的废墟,无数欢声笑语的深宅大院一夜之间变成了空荡荒凉的鬼屋……吕毖《明朝小史》记载了大理寺少卿胡闰遭“瓜蔓抄”后的惨况——胡闰全族男女217人被诛,“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硕铺坊,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号声,时见光怪。尝有一猿,独哀鸣彻夜。东西皆污池,黄茅白苇。稍夜,人不敢行”。
“瓜蔓抄”发展到最后,除了流于滥杀无辜之外,还助长了政治迫害和告密求官之风。朝野上下,人人为了政绩,为了利益,为了公报私仇,为了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无不争先恐后地进行诬告和陷害……
这场由朱棣亲手掀起的血雨腥风在整个大明帝国整整席卷了十年之久,最终朱棣本人也意识到了它的严重危害,可他频频下诏却屡禁不止……
【“黔首”的户口本】
史杰鹏
我们古代称呼老百姓的有些词是颇有趣的,比如“编户齐民”。
初中学历史,知道有一本《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写的。我还稍稍有些地理知识,知道“齐”是指今天山东一带,可是偶然想到,这贾思勰显然是山东人而特意写一本指导家乡人民发家致富的书,未免显得太自私,太地方保护主义了。后来才明白,这个“齐民”原来是“编户齐民”中的“齐民”。
编户也就是古代的户口制度,每个老百姓都要登记,只不过是否分城镇户口、农村户口我不知道。户口簿上要写“名数”,也就是姓名和年龄之类。这点可重要了,这样君王要急着找你去当炮灰,临时找资料就方便。像秦昭襄王听到秦兵和赵军在长平相持,兵力不足,马上亲自驰马河东,大“料民”,也就是检查当地政府的户口本,让十六岁以上能扛得动戈的人“悉诣长平”,实行人海战术,一下子就击溃赵国,坑杀四十万降卒,致使赵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炮灰缺乏,从此一蹶不振。可见户口本的重要。
齐民呢,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那时候,金字塔下的老百姓都是平等的,都是身份相同的纳税人。反正我通过这些词汇认识了贾思勰的高风亮节,他并没那么自私,不是吗?
但是除“编户齐民”之外,对老百姓的另一个称呼也是很可爱的,那就是“黔首”,也有叫“苍头”的,不管是“黔”还是“苍”都是黑的意思。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的祖宗是黑人。我猜想是因为老百姓天天在外耕作,在烈日和土气的蒸浴下自然显现黑亮的肤色。这在当时的户口本上是有反映的,比如居延汉简的两条简文:
东郡田卒清灵里一里大夫聂德,年廿四,长七尺三寸,黑色。
河南郡河南县北中里公乘史存,年卅二,长七尺二寸,黑色。
这俩小子,都是河南人,后一个年龄大一些,所以资历厚,到了平民的最高爵位“公乘”,意思是够享用公车待遇了。前一个身高167厘米,后一个165厘米。最滑稽的是,还注明“黑色”,因为户口簿上有一栏是“色”,就是要求填写肤色。这两个家伙明摆着是“黔首”,平时是上好的耕作工具,战时是上好的炮灰。遥想当年在课堂上读《陌上桑》,读到罗敷自吹自擂,说自己的丈夫“为人洁白皙,廉廉颇有须”这句,哪里知道隐藏有这么丰富的背景呢?
就像我们把家乡称作“桑梓”,书上解释说是古人喜欢在家门口种这两种树,所以用来指代家乡。可是当你知道古人同时认为桑木和梓木是打制棺材的上好木材,因为这两种木材鬼很畏惧,才会发现这简单的词语中也蕴涵那么浓郁的文化色彩,生和死的准备早在这么不经意中就都做好了。
再如这《陌上桑》里,罗敷闭着眼睛夸自己丈夫“洁白皙”,那自然不在“黔首”之列,可是那调戏她的太守就这么傻?一个非“黔首”的老婆还需要亲自采桑?(当然,那个时代皇后亲自采桑的也有,不过多是装装样子)我要是那太守,就要向罗敷两手一摊:“拿户口本来看”——那么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记得以前读本什么书,里面提到治水的大禹也是“黑色”的,那当然是他东奔西跑的缘故。可笑的是孔子的弟子曾点,他的“点”就是黑色的意思,可取表字却硬要叫“皙”。唉!他是多么希望永远逃出那“黔首”的行列啊。
【“两朵金莲”的咒语】
李阳泉
观看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绳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她揪着心。
——林语堂《中国人·缠足》
有句经典的骂人话,用以批评演说者大而无当的演说,那就是:“王母娘娘的裹脚布。”这实际上是个歇后语,后半句是“又臭又长”。臭而且长的裹脚布,自然是懒人所为,为什么会给“王母娘娘”扣上,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这句歇后语中蕴涵了裹脚的历史?中国女人裹脚的历史,要从王母娘娘那时候算起吗?如果依照考古学的观点,认定王母娘娘便是西王母,那么,这裹脚的历史当在5000年前。
可是,考古学的发掘证明,一千年前的女尸脚骨并不弯曲,依旧是天足。于是这个漫无边际的考证宣告失败。那么,裹脚的历史究竟应该从哪里算起呢?
史学家依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这假说不被某个突然出土的时代更加久远的小脚女人的尸体驳诘的话,则会成为公认的事实。这事实的残酷之处在于:我们不得不对那个毫无政绩的天才词人皇帝——南唐后主李煜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告诉我们,南唐后主李煜在唐人对“弓鞋”痴迷的审美基础上,别出心裁地将这种弓鞋用长长的布帛缠起来以代替袜子,并在他的妃子娘娘身上做试验,始行缠足之法,开创了中国女性缠足的纪录。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缠足一事自唐代开始,起源于波斯人的舞蹈。南唐与大唐相距不远,况且,缠足起源于舞蹈一说的可信性也较之前者尤甚。或许李后主的娘娘只是一个著名的缠足者,而非开创者?
小脚与天足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居然成为一种风尚,流传了如许漫长的年代?又是如何停下它的脚步?
小脚文学
在男人们呼喊着“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而不肯伤及自己一根毫毛的时候,却被一种近乎变态的性心理驱使着,口耳相传着女人小脚的千般妙处,“瘦欲无形,看越生怜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摩抚”。更有人将两只严重变形了的小脚中部所形成的塌陷,形容为“两轮弯月”,实在是处心积虑到极点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把本是男身的观音菩萨化为美丽的女子而且是小足观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可见明朝的风气对小足是何等着魔!明朝时期男子择偶第一标准,就是看女人的脚是否够小。男子嫖妓也多玩妓女的一双纤足,因此被戏称为“逐臭之夫”。
更有甚者,清朝有个叫方绚的,自称“评花御史”,又称“香莲博士”,对古代女子缠足一事从诸多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题描绘,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女子小足的“专著”。同时,这也反映了封建文人和士大夫们对女子“香莲”充满丰富联想意会和封建历史积累的“审美欣赏”、“审美感受”及“审美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品藻》亦可谓是一部“香莲美学”之作。如此书中《香莲五观》一节说: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莲有术,必观其步。然小人闲居工于屟著,操此五术,攻其无备,乃得别戴伪体,毕露端倪。
所谓五术,就是:临风,踏梯,下阶,上轿,过桥。
什么意思呢?方大博士说:观察大海有术的人,必观察其波涛;观察小脚有术的人,必观察其步姿。然而小人家居无事,只会掩盖其坏处而显示其好处。如果操此五术,攻其不备,就可“取真去伪”,使其端倪毕露。“五术”分别为:临风行走之步,登楼梯之步,下台阶之步,上轿之步,过桥之步。这可以说是体现他作为“评花御史”和“香莲博士”水平的一段文字,是教给众人在什么时机看女人的小脚可以看到“毕露端倪”的真货。细想来,这“五术”原本是人的脚最无处躲藏的地方。方绚对生活观察之细致、用心之良苦、非常人所能及。
他在书中把女人的小脚按照品相高下,作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曰“四照莲”,即端端正正、瘦瘦削削,在三四寸之间者;曰“锦边莲”,即苗苗条条、整整齐齐,四寸以上五寸以下的小脚也;曰“钗头莲”,即瘦削而更修长的小脚,所谓竹笋式者;曰“单叶莲”,即瘦长而弯弯的小脚也;曰“佛头莲”,即脚背丰满隆起,如佛头绾髻,所谓菱角式者,即江南所称之鹅头脚;曰“穿心莲”,即穿有里高底鞋者;曰“碧台莲”,即穿外高底鞋者;曰“并头莲”,即走起路来呈八字的小脚;曰“并蒂莲”,即大拇指跷起来的小脚;曰“倒垂莲”,即鞋跟往后倒的小脚;曰“朝日莲”,即用后跟走路的小脚;曰“分香莲”,即两条腿往外拐的小脚;曰“同心莲”,即两条腿往里拐的小脚;曰“合影莲”,即走起路来歪歪斜斜的小脚;曰“缠枝莲”,即走起路来成一条线的小脚;曰“千叶莲”,即长六寸七寸八寸的小脚;曰“玉井莲”,即跟船一样的小脚;曰“西番莲”,即半路缠足之小脚或根本没缠过的小脚。
如果说“五术”是一种了不起的发现,那么,这“香莲十八名”则称得上是伟大的发明了,同时也将小脚文学的成就推向了最高峰。
本文来自奶味小仙女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