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震撼形象的星座图案 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尽收书中
突出了中国风中国梦中国传统,突出了流传千古的浓厚文化韵味,突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星空帝国浓缩了300多个中国古代与天文相关的故事,并配以国外神话传说,帮助读者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了解历史,掌握科学知识。
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内容简介
本书浓缩了诗词歌赋、书画碑拓、成语典故、民间传说等中国文化的元素,按照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顺序,以文图交融、古今贯通的编写方式,揭开了中国古代星宿系统的秘密,同时辅以中西对照的星座比较,既饱含文化色彩,又不失趣味性和生动性。
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星官概述
第二章 三垣
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第三章 东方七宿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第四章 北方七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第五章 西方七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第六章 南方七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参考文献
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精彩文摘
夜幕降临,闪烁的繁星仿佛点缀在无垠天幕上的宝石。它们无声无息地日夜运转,周而复始,于纷繁杂乱中显示着寒来暑往的变迁。几千年前,世界各地的先民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头顶这片璀璨的星空,肆意地在头脑中将群星勾连,形成一条条星斗阑干的纹路。这种天上的纹路,就是古人所谓的“天文”。如今“天文”二字的含义已经远非这种主观想象的范畴,然而这奇妙的纹路却逐渐形成了“星座”,成为人类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下来,千年之后仍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星斗初识——诗经中的恒星
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辛劳了一天的老农终于可以坐在树下享受片刻的安逸。西边正缓缓落下的一颗红色亮星引起了他的注意,老农似乎想起了什么,随口哼唱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这是发生在两千八九百年前西周时期的一幕,老农唱词中的“火”就是那颗正落向西方的恒星“大火”。
像大火这样的亮星总是最先被人们认识,同样特征显著的星群也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淳朴的劳动者们根据这些恒星的特点或星群组成的形状,依据象形的原则,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为其认识的第一批恒星命名。除“火”外,《诗经》中出现的参(三星)、毕、昴、定、牵牛、织女、斗、箕等星名,就是最早由民间百姓命名的恒星。
图注:
① 参,即三星,因3颗排成一条直线,亮度、间距相等的星而得名。
② 毕,因形状像一种长柄的捕兔或鸟的工具“毕”而得名。
③ 昴,因六七颗星聚在一起而得名,“昴”字有聚集的意思。
④ 定,为一种农具的名称,4颗星组成的四边形是秋季最显著的星象。
⑤ 牵牛,与银河对岸的织女相对,是古人男耕女织生活的体现。
⑥ 斗,为斗宿而非北斗,6颗星组成舀酒的斗状。因在箕的北边,所以也称“北斗”。
⑦ 织女,夏季夜晚最亮的恒星。
⑧ 箕,因形似簸箕而得名,在斗宿之南,所以称“南箕”。箕、斗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⑨ 火,也称“大火”,因其颜色火红而得名。
星空帝国——中国星官命名
在认识了亮星和一些显著星群之后,古人的视野逐步扩大到一般恒星。大约在西周时期,中国人便开始对全天恒星进行系统的划分和命名。此时,这项权力属于专业的星占家,他们不再依据象形的原则将恒星勾连成人们熟悉的事物,而是直接从星占的需要出发,设立与命名新的恒星组合,并称之为“星官”(在星占家看来,星星也有尊卑之分,就如同官员的品级有高低一样)。经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的星占流派,其中以战国时魏国的石申(也有学者认为应作石申夫)为代表的石氏和楚国(一说齐国)的甘德为代表的甘氏最为有名。这些派别都有一套进行占验的星官系统,其中有的星官为各派通用,有的则为某派独有。东汉的张衡在其著作《灵宪》中说:全天星官常用的有124个,可以叫出名字的有320个,共计2500颗星。2500显然是一个大致的数字,因为不同派别间可能存在大量的同星异名,以及星官相互交叉和包含现象,张衡这样的大家也很难统计清楚。但通过这个数字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当时已经将中原地区能观测到的、所有亮于5.5等的恒星都纳入了星官体系。西晋初年太史令陈卓将石申、甘德和假托商代巫咸的三家星官整理汇总,形成一个包含283个星官、1464颗星的体系,并绘制星图,史称“陈卓定记”。此后这些星官为历朝历代所沿用,那些没有被陈卓采纳的星官则被后世遗忘。
本文来自是我太自作多情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