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pdf下载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作者:瞿林东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内容简介这本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集,是作者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所撰写的论文和评论的汇辑。《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的內容,涉及作者对20世纪中国史学整体面貌的认识,对20...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作者:瞿林东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内容简介

这本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集,是作者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所撰写的论文和评论的汇辑。《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的內容,涉及作者对20世纪中国史学整体面貌的认识,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理论成就的分析,对一些史学家治史道路和史学风格的探讨,对21世纪中国史学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等。凡此,可以用彰往察来,一家之言八个字加以概括,虽署为“散论”,仍包含有自身的内在联系,可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中国史学史研究者以及史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史学总相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百年史学断想

反思与进取——近20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初步分析

20世纪中国史学及史学名著

《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叙录》题记

第二编 理论探索

中国史学走向变革的宣言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

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

关于坚持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

第三编 史家研究

20世纪初年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

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李大钊与《史学要论》

郭沫若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为纪念郭沫若诞生100周年而作

继承侯外庐先生的学术遗产,推进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

尹达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研究

择善而固执上下而求索——何兹全先生的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

重考证之功贵自得之学——为祝贺赵光贤教授90华诞而撰

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

第四编 彰往察来

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

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

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

关于影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前提和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

〔附录一〕中国史学史研究八十年

〔附录二〕理性地对待过去坚定地面向未来——瞿林东先生谈20世纪中国史学

后记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 精彩文摘

所谓“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铺叙”是指记述,“别裁”是指见识,铺叙多于别裁,即记述胜过见识,使人苦读史书而难得增长见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不是绝对的。中国史家历来重视“别裁”,从孔子重“义”到司马迁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从刘知幾所论“独断”之学和“才、学、识”三长到章学诚推重“史意”和“别识心裁”,反映了重“别裁”的传统。历史典籍的积淀,本是好事,但若处置不当,也会为其所累。梁启超所论,提醒了人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至于“创作”,梁启超肯定了六位史家,即司马迁、杜佑、司马光、郑樵、袁枢、黄宗羲,这是肯定了他们在纪传体、典制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学案体方面的创造性发挥(其中郑樵,是推崇其《通志.略》,似可看作是界于纪传体与典制体之间的人物),对于其他众多史家,梁启超则一概否定他们的“创作”。其实,这里是大有思考余地的。第一,中国古代史家能有如此多样的创造,为世界史学上所罕见,实为难得。这本是一大优胜之处,应充分肯定。第二,中国古代的其他史家,如刘知幾、章学诚、王夫之、顾祖禹、崔适等,近代史家如魏源、王韬、黄遵宪、姚莹、张穆、何秋涛等,在各自的领域内也多有创造;即使像班固、李涛、马端临等,在原有的体裁基础上,也不是没有任何创造。第三,“因袭”也有它的另一面,那就是历史编撰的连续性,这种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历史编撰的发展,对于反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似不能认为“中国之旧史”是“不能创作”的“因袭”。

如此看来,《新史学》对“中国之旧史”的批评(包括对正统、书法、纪年的批评),是不是不能成立呢?不。它的批评在整体上和方向上,是能够成立的。今天来看待这些批评,自然应采取分析的和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对于批评中的片面性应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而不必苛求于作者当时的认识。

本文来自怀过往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13
下一篇 02-13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