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与正纬 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作者:童雁汝南,闻松
原道与正纬 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原道与正纬 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内容简介
论坛的主题定为“原道与正纬”。近年来,以西方话语权为主导的艺术格局正遭受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前景愈加变得模糊难辨。中国式的禅思能否带来文化的自信与自足?传统文化资源又如何被我们深层探秘和重新激活?西方艺术如何给我们以参照?我们该重续末竞之渡,找寻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源,还是重蹈西方艺术的覆辙?这些都需要我们从自身的方位出发,寻求为自我加冕的理性理由。回到艺术本体中,回到自我的指向中,我们最大的幸运在于我们现世的此时、此在,而此时的智性思考便提示了我们的真实存在。我们应该努力地“原道与正纬”。
原道与正纬 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目录
序:
博学慎思,激浊扬清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
壹:艺术史研究中的思想呈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浅谈中国画的为学次第和画道传承
何士扬(中国美术学院)
明清肖像画的演进与美学意蕴
朱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
汉代石雕的兴起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陈柳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泰国籍)
画体视角——由“水墨”一词而展开的相关概念梳理及关联
王雪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对“水不容泛,人大于山”误用之批评——反思古代美术史研究的一个视角
孟宪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试论“金陵八家”说的形成与演变
吕晓(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清代台湾代表画家及其绘画特质
汪世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台湾)
汉“伏羲女娲画像石”新考
胡俊(中国美术学院)
论中国画的“形”与“象”问题
查律(中国美术学院)
仿作何以成为创作?——董其昌与明清山水画“预成图式”
李安源(南京艺术学院)
贰:当代视野下的艺术境遇
策划人没有道路,只有方向
张晴(中国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的现实性与现代性,以及其他自身的形式
朱其(中国艺术研究院)
后理论时代的中国图像
曹田泉(中央美术学院)
何去何从?——反思全球化语境中的地域美术
傅丽莉(南京艺术学院)
叁:实践类艺术和艺术方法论研究
《莫兰迪绘画方法研究》——第二部分节选
蒋梁(中国美术学院)
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角色转换
郭怀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当代版画细密画风初探
闻松(中国美术学院)
对“观念至上”的绘画当代性的反思
蒯连会(南京艺术学院)
绘画的方位
顾黎明(中国美术学院)
材料、方法与艺术史哲学——对艺术史研究和写作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曹天成(中央美术学院)
真实景观的艺术虚构——明清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研究的途径之一
邰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差异或高低——中国艺术研究中的他者与自省
汪贤俊(南京艺术学院)
从董其昌的“山水决不如画”说起——艺术史重新阐释中的价值取向
孙恩扬(中国艺术研究院)
肆:设计艺术研究
或谓,山季伦的“白接蘸”
连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人间·空间·时间——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
成朝晖(中国姜术学院)
论苍山民间泥塑造型与心理实用性
顾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陕西皮影中的丑角艺术
王侃(西安美术学院)
中国手工艺发展的产业前景
徐东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日常生活记忆”之于当代设计的方式
陶音(中国美术学院)
城市意象的连续性研究
邹涛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空观念下的建筑设计转向
夏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从“瓦西里”到我们的生活:钢管椅的设计及演变
王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契合之道——再读“巴塞罗那椅”
吴屹(中国美术学院)
“自然”的三张面孔——以德莱赛的图案设计为主要例子
麦静虹(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的边界——女性主义与设计的可能性
张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传统元素与国家政治文化诉求
胡斌(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城市色彩的趋同与特色
黄斌斌(中国美术学院)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现代传承性分析
周靓(西安美术学院)
附录:
1.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发言
2.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专家点评及自由发言
3.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关于国际艺术史大会的演讲
4.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入选博士生(后)名单
5.入编论文集博士生(后)简历
6.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与会代表、专家合影
编后记
原道与正纬 首届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精彩文摘
这段评论透视出曾鲸特有的技法:每画一图,必经反复烘染,甚至达到数十层,这在以往的肖像画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据此可知,曾鲸在技法上的变革成为他艺术上匠心独具的标志。不仅如此,他在题材上也是几乎无所不能,如高士、仕女、僧尼以及山水衬景等,突破了普通民间画工仅专一能的局限。在人物的刻画方面,他特别注重面貌表情,能把人物的“神”表现得惟妙惟肖,达到“咄咄逼真”的艺术效果。
徐沁在《明画录》则称其为“落笔得其神理”,这与姜绍书的“妙得神情”之说可谓如出一辙。该书还特地谈到曾鲸的传人,主要有金毂生、王宏卿、张玉珂(琦)、顾云仍、廖君可(大绶)、沈尔调(韶)、顾宗汉、张子游(远)等,并称他们“行笔俱佳,万历间名重一时”。此外,还谈到他的儿子曾沂则不以人物见长,以山水著称于世。
蓝瑛、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评道:
善写貌,大小影像,无不俨然如生。兼得笔墨之灵,衣纹配合,各得其当。
这里除论及曾鲸的画与上述两家的得其神韵之说(“无不俨然如生”)相似外,还谈到一个笔墨问题和衣纹配合的问题。虽然只有简短数言,但亦可窥见曾鲸在肖像画方面特有的艺术技巧。
古人的画评,往往极为抽象,甚至不乏辗转摘抄,以讹传讹者。但以上三家之评论,除徐沁之评颇感空泛外,另外两家无不各得其要领。从这些评论不难看出曾鲸在时人(姜绍书、徐沁、蓝瑛、谢彬)眼中的显赫地位和艺术成就。但仅仅这些评论还远不足以概括曾鲸艺术的全部。我们要全面认识其肖像画的艺术特色,必须从他的作品本身入手。
以前述《赵赓像》(图3)为例,曾鲸所画之人物大多正襟端坐,面部所用之材料出现泛白的现象。在人物的结构和比例方面,似乎受西洋画的影响,有着透视的功底。这应该是和明代中后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西洋画及其相关技法并在沿海一带产生一定影响有很大关系。曾鲸出生在福建沿海,寓居南京,并曾游历江浙一带,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与活动环境中,是有机会接触到西方传教士或者西洋画的。从这一点来讲,曾鲸应该是中国画早期改良派的先驱。”。曾鲸在人物的刻画中,侧重的是人的面部表情。为了避免喧宾夺主,他所画的衣服一般较为简洁,很少有繁缛的渲染,大多用一些线条勾勒出衣纹,寥寥几笔即可传递出像主的身份、神态,与面目相得益彰。在衬景方面,有论者认为,他“也是尽力追求简洁明快,以最能够表现所描绘对象精神生活和个性特征的小物品入画,甚至于不用任何衬景就可以将人物的性格、身份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对其画的较为准确的评述。这在《赵赓像》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该画仅用几案、画卷、石桌、小香炉等仅有的几件物品作陪衬,这种陪衬正是像主清雅、高洁生活的体现,一目了然地衬托出像主的身份与性格。
曾鲸的这类肖像画在其传世画迹中占据主流,可以将其归纳为具有观赏性的肖像画。
此外,曾鲸还有一类带有娱乐性的肖像画。这类画大多是与人合作。一般是曾鲸写像,合作者布景,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另一件曾鲸作品便是他与沈士鲠合作的《徐元亮像》。从该图的题识可以看出,画中的松树、溪流等衬景为沈氏所画,而像主徐元亮则是曾鲸所写。像主的衣纹与帽子与《赵赓像》颇为雷同,但人物的神态与面部表情则各有千秋。这说明曾鲸在面部以外的衬景中有程式化倾向,其长项则专注于人物的“神理”。曾鲸与他人合作的其他作品如《侯峒曾像》(与张种合作,上海博物馆藏)、《顾梦游肖像》(与张风合作,南京博物院藏)等也是如此。
本文来自热恋少女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