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本书从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偏差”入手,系统科学地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欢迎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指导加真实案例,引导读者走出行动误区,关注当下,简化目标,丢掉“该做的”,找到“想做的”,科学系统地进行自我管理,简单有效地分解工作,轻松提升行动力!
从行动开始 自我管理的科学 内容简介
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能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本书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行动开始 自我管理的科学 目录
自序
第一章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
1.1就算意志薄弱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
1.2通过“棉花糖实验”所发现的成功者的特征
1.3行动科学管理术
1.4人类的认知常常与事实不符
1.5 “积极思考”没有太大效果的原因
1.6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
1.7只有“前提条件”无法坚持下去
1.8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1.9我们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
1.10每个人都戴着名为“偏见”的有色眼镜
1.11当人类失去理性的时候
1.12过于在意“损失”就会失去“可能性”
1.13对失败的恐惧挥之不去
1.14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
1.15人类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有个性”
1.16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人”
第二章戒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
2.1不要依赖“意志”的力量
2.2事例 1: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
2.3事例 2:逃避困难
2.4事例 3:随波逐流
2.5事例 4:吸烟、暴饮暴食、酗酒
2.6事例 5:改不了迟到的毛病
第三章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
3.1因为“自动思考”而在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的选择
3.2了解“语言”的力量
3.3沉浸于过去的人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3.4“自己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吗?”
3.5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
3.6谷歌公司员工培训时也会用到的“正念法”
3.7“感情”不是现实
3.8愤怒的“真正原因”
3.9把握自己,关注“现在”
第四章从小习惯开始
4.1年收入一百万以上也不会提高幸福度
4.2拥有具体的目标 98
4.3总是与别人比较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4.4用“ 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
4.5“开始”与“坚持”是不同的行动
4.6开始的目标是“马上取得结果”
4.7只要能获得“成就感”,人们就会更主动地采取行动
4.8养成“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
4.9人类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
4.10新行动“从三开始”
4.11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
4.12“行动列表”在自我管理中非常有效
4.13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
4.14利用“生活的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
4.15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
4.16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
4.17化整为零
4.18不要走极端
4.19通过累积的成果来进行评价
第五章避开陷阱
5.1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
5.2不要因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
5.3养成“冥想”的习惯
5.4逃避压力只会造成更大的压力
5.5如何战胜眼前的诱惑
5.6认清你该做的事
5.7用“ 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
5.8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
5.9行动都是可以“量化”的
5.10面对失败时的三种心态
5.11如何成为一名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的人
5.12只要调整好心态就可以应对突发事件
5.13“应该做”和“想要做”
5.14整理感情,简单行动
第六章认同自己
6.1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关键
6.2不要依赖“感觉”
6.3用行动来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
6.4感情与事情的本质没有关系
6.5“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
6.6不要做“时间的奴隶”
6.7用应用程序来管理时间
6.8如何获得“金钱之外的报酬”
6.9养成好习惯的“ 5分钟行动”
6.10人生是一种必然
6.11请在放下这本书的瞬间开始行动
出版后记
从行动开始 自我管理的科学 精彩文摘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愿望。
但是,就算有愿望也不一定会实现,这是事实。
当无法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人们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因为我是个意志薄弱的家伙”“因为我没毅力,所以做不到”“因为我有性格缺陷,所以才总是失败”……然后,我们会因为“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感到苦恼。
虽然,如果我们已经发现问题的话,那么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正因为没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很容易埋怨自己——“这样的事都做不好,我真是没用”,很多人就这样陷入自责的恶性循环之中。
其实,给自己贴上“我真的不行”的标签是毫无意义的。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后,想要把这个标签摘下去就非常困难。
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由你“错误的思维”造成的。明明你没有任何“不行”的地方,但是你却做出了“自己不行”的判断。
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坚强的意志”之类毫无意义的事情却是人类最大的特点。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如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人都会系安全带。很多乘客就算坐在出租车的后座上也会自觉地系上安全带。但是,在不久之前,驾驶员因为“太麻烦”而不系安全带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在日本法律规定乘车必须系安全带之后,人们就算不愿意,也必须系上安全带了,于是不止驾驶员,就连副驾驶和后座上的乘客也养成了系安全带的习惯。
在日本恐怕很难找到“从没坐过车的人”。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养成了系安全带这个习惯。当然,就连那些感觉自己“意志薄弱”的人也一样。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非常著名的实验,叫作“棉花糖实验”。他以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4岁儿童为实验对象,测试他们“是否能够控制自己不吃摆在面前的棉花糖”。
实验的过程是将4岁的儿童单独叫到一个小房间里,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你可以现在就把这颗棉花糖吃掉,但如果你能等15分钟后再吃,那我就多给你一颗棉花糖。如果你在15分钟之内想吃棉花糖,需要先按铃然后再吃。但是如果吃掉棉花糖,你就无法得到额外的棉花糖。”
然后实验者就走出房间,只留下孩子们,工作人员利用隐蔽的摄像头拍摄孩子们的行动。
孩子们为了调动自己的自制力,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有的孩子用手遮住眼睛不去看棉花糖,有的孩子夸张地玩弄自己的头发来分散注意力,还有的孩子把棉花糖当成玩具来做游戏,总之孩子们的战术非常多样。
实验结果显示,孩子们等待吃棉花糖的平均时间只有2分钟。甚至还有在实验者走出屋子之后,连铃都没按就直接将棉花糖吃掉的孩子。成功等待15分钟之后获得2颗棉花糖的孩子在参加实验的4岁儿童里只有25%。
然而这个实验并没有就此结束。
12年后,米歇尔针对参加棉花糖实验的600余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完全无法等待,30秒之内就按铃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大都属于“问题儿童”。
相反的,那些等待了15分钟的孩子们则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非常优秀,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很优秀,SAT(相当于日本大学升学考试)的分数与那些连30秒都等不了的孩子们相比,平均高出210分。
从这个实验结果来看,自制力的强弱会影响人生的许多方面。
本文来自早川希奈子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