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不信神,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无神论),与一切唯心论(包括有神论)相对立。但不信神的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与广大不信教群众凝聚在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当今世界因“宗教发热”、“文明冲突”而困惑的时候,中国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中文版)》以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地语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宗教状况和宗教政策。
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 目录
引子
中国宗教是多元和谐的吗?
第一章 中国宗教多元和谐的基本特征
一、敬天法祖的基础信仰
二、多元通和的发展模式
三、政主教辅的政教结构
四、入世崇德的人文情怀
第二章 儒释道之“和”
一、儒学之“和
二、佛教之”和
三、道教之“和
四、兼收并蓄与内涵深化
第三章 基督宗教在中国:与“多元和谐”的适应与冲突
一、儒释道与基督教:碰撞、冲突、对话
二、礼仪之争与百年禁教
第四章 伊斯兰教在中国:沿着“多元和谐”的路径中国化
一、儒释道与伊斯兰教:“以儒诠回
二、中国穆斯林的形象
第五章 中国宗教多元和谐模式遭遇的冲击和重建
一、近代中国宗教的两个烙印
二、多元和谐模式的重建
三、走向新生
四、中国基督教徒的回应
第六章 当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状况
一、内地(大陆)地区
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三、服务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第七章 中国真的有宗教信仰自由吗?
一、政策理念
二、客观事实
三、和而不同
第八章 西藏:“香格里拉”的变与不变
一、1日西藏:并非想象中的香格里拉
二、新西藏:拒绝保护野蛮和落后
三、两个基本问题的交叉
四、“单一民族自治”的阴谋
五、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
……
第九章 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
第十章 关于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
第十一章 坚决反对冒充宗教的邪教
第十二章 海峡两岸,以和为尚
第十三章 中国与日本:毕竟一衣带水,总有鉴真精神
第十四章 促进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与和睦
第十五章 多元和谐:中国宗教的故事
第十六章 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
附录
结语
后记
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 精彩文摘
一、儒释道与伊斯兰教:“以儒诠回”
较之佛教与天主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相对比较温和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伊斯兰教与回族等少数民族相结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主要是在这些民族社会内部自然传承,是一种内聚型发展,而非扩散性发展,因此与社会的冲突相对较小较少。二是明清时期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伊斯兰教学者从思想文化和学理的高度出发,积极进行了伊斯兰教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适应、调和的努力。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国内的伊斯兰教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已经在中国扎根站稳,形成独特的民族宗教与文化,但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它自身与中国文化、政治、思想进行对话,成为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传统思想文化。这个融入、对话的过程,就是由伊斯兰学者发起并前赴后继努力实践的结果;就是形成“回儒”这种人格特征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和思想文化的高度成功地完成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融入主流思想文化的过程。
王岱舆、马注、刘智及马德新被并称为中国伊斯兰教“四大经学家及译著家”,他们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以学者的身份研读和阐释伊斯兰教经典及教义思想,在研究和阐释过程中,又密切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因而被称为“回儒”。
“回儒”人格的实质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伊斯兰教信仰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信仰与修养双重维度的统一,“回儒”这一称谓背后,隐含着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又能融会贯通的重要意义。
“回儒”不仅以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和伊斯兰教教义传统的双重文化标准来塑造自己,而且在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儒家思想文化阐释伊斯兰教思想,积极主动地做了向本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靠拢、融合的努力。例如马德新认为,“人分万教同一理,地殊千域共一天。万古生活同一气,理气三才出一天。教道原是古人设,各家后彝随祖先。”批评那些“自以为正人皆邪,不察谁正谁是偏”的人。①在刘智学术思想中,也经常会“以儒释伊”,他在《天方典礼》的《自序》中说:“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循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
明末清初云南的穆斯林学者马注更是全面地结合儒家思想文化对伊斯兰教经典和教义思想作了深入的阐释。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主与忠君必须统一。马注在《清真指南》中首次提出了“君王代主宣化”的伊斯兰伦理思想。他认为,既要顺主,又要忠君,认主必须忠君,忠君必须认主,二者须并行不悖。在他看来,“人极之贵,莫尊于君。君者,所以代主宣化,摄理乾坤,万物各得其所”②,“命日‘天子’。天之子,民之父也。三纲由兹而始,五伦由兹而立,九族由兹而分,万民由兹而出。”③认为君主是人中最尊贵者,他替真主管理人间一切事务,是天下子民之父,不忠君就是背主。“天不可一时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也,家国也,一也;君臣也,父子也,一也。”④他把忠君同忠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君王的地位、作用和才智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既反映出当时回族社会迫切希望得到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认同的社会现实,又论证了“二元忠诚”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性。
本文来自扎女孩的小辫子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