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世界秩序与中国的发展pdf下载

2019年10月6日19:04:17评论1.6K 冷战后世界秩序与中国的发展 内容简介本书围绕历史学科本质和学科基本问题,梳理具体学科的学术史,以便完整清晰的梳理学科发展的脉络,呈现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影响。介绍了“历史学学术规范概述”、“历史学基...

2019年10月6日19:04:17评论1.6K

冷战后世界秩序与中国的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历史学科本质和学科基本问题,梳理具体学科的学术史,以便完整清晰的梳理学科发展的脉络,呈现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影响。介绍了“历史学学术规范概述”、“历史学基本研究规范”、“历史学研究程序规范”、“历史学写作规范”、“历史学引文规范”、“历史学成果发表规范”、“历史学学术批评与学术评价规范”、“”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

冷战后世界秩序与中国的发展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当今世界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全球化

一、跨国生产的发展历程

二、生产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三、生产全球化的形式与特征

四、全球生产结构下的生产关系

第二章 冷战后的世界秩序:新自由主义范式

一、全球经济制度安排

二、全球政治秩序

三、新意识形态体系

第三章 世界秩序的危机与挑战

一、金融危机

二、社会危机

三、国际危机与紧张

第四章 处于嬗变中的世界秩序

一、经济全球化的嬗变

二、政治秩序的嬗变

三、意识形态影响的渐落

第五章 中国与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

一、独特的制度

二、巨大的发展

三、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秩序

第六章 嬗变中的世界秩序与中国发展

一、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愿景

二、世界秩序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冷战后世界秩序与中国的发展 精彩文摘

世界秩序的根本物质基础是世界性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当今世界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是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通过生产的全球要素市场化配置进行生产组织,是世界最新的也是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它是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当今的最新体现。通过这种跨国生产的组织方式,它整合了世界性的生产过程,把其他各种形式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包摄在其中,形成一种中心—外围的分工结构,中心从外围中获得积累。这种分工已经超越于建立在民族国家间生产基础上的分工,而是一种把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生产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分工,它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生产组织的民族国家化特征,改变了世界经济面貌,使得国际经济向着全球经济转型。同时,它也相应地改变了全球生产关系的格局,促使国家形态转变,带来了世界政治面貌的巨大变化。因此,生产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秩序最根本的经济基础。目前世界秩序是否存在着变化的可能与生产全球化是否变化有着重大而紧密的联系。

生产全球化也称为生产的国际化或跨国生产,指商品经过在一个以上国家生产而最终成品,每个国家在此过程中完成不同的工序或生产不同的配件,各国之间由此建立起商品生产链,形成彼此相关度很高的经济联系。在跨国生产链的布局过程中,跨国公司是最主要的载体,组织和管理着这种跨国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或其他形式把分布在各国的经济实体整合起来,通过统一决策中心实施经营战略,从而组织分工,调配资源、承担风险、分配利润和承担责任。在生产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主要利用世界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或一些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其资本与技术的优势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的市场化配置,编织了一种全球性的中心—外围的生产链。在这种生产链上的中心是以跨国资本与高技能工人形成的金融和研发核心,各国按其资源禀赋依附于这个核心,从事某个环节的生产。在核心内,生产组织方式是大资本雇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进行技术开发和金融与组织管理,虽然资本与劳动也存在着市场雇佣关系,但由于核心获得巨大的收益,劳动获得较高的分配和保障,资本与劳动有着相对和谐的关系,生产关系上具有某种福利社会劳资关系的特点,形成一种“双边工团式”的利益共同体;而中心以外的生产是通过各种生产组织方式层层链接依附于这个核心,如自由竞争式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各种私营企业),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组织方式(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与集体企业),自雇式生产组织方式(个人作坊和商贩),甚至还有更为原始的生产组织方式(如奴隶式强制劳动)等。这种中心—外围的组织模式使得外围逐级向中心提供积累,越是外围生产组织方式越具原始性,因为市场的竞争利润越少。

1.跨国生产的历史

今天人们经常把生产全球化与跨国公司联系在一起。但作为跨国生产的主体,早期的跨国公司并不像今天的跨国公司,它“基本上从事贸易而不是生产活动”。

历史上最早的跨国公司可以追溯到15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马萨诸塞海湾公司以及其他由荷兰冒险商人组成的合营公司,也包括1600年英国建立的东印度公司。这些最早的跨国公司是西方殖民统治的象征,某些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不仅拥有跨国贸易的特许权,而且拥有军队、铸币权、开战权与媾和权、审判司法权。可以说,早期的跨国公司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军事实体,体现的是殖民主义的权力。这些公司与生产的关系在于“公司与许多工厂和地方贸易公司结合在一起,并组织起国际生产”,因此,这些公司的作用在于贸易中介,通过垄断性的贸易中介把一些不同国家的生产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不同的国际分工。但这些公司的中介作用最初在于把东西方的奢侈品生产串联起来,并没有形成一种现代的国际分工。工业革命后它们把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与殖民地原料生产串联起来,形成了垂直分工,比如英国的东印度把印度棉纱输入到英国,再使英国的纺织品泛滥于印度。这种分工对促进宗主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仍然是一种西方殖民主义工具,其海外行为更多的是通过海外掠夺和中介作用促进宗主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现代跨国生产的出现应该说始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此时资本主义大国普遍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并开始了资本输出。尽管这一时期投资主要是以间接投资为主,但立足于海外生产的直接投资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跨国生产发展最快的是初级产品部门,主要集中在采矿和农业、林业、牧业这样的初级产业部门。虽然制造业已经有了跨国生产现象,但比重较少。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投资存量的35%是与生产有关的直接投资。而这些直接投资大约55%集中在初级产品部门,只有大约15%集中于制造业,其余的则集中于公共事业和服务业——主要是金融和贸易部门。这说明,此时的跨国生产程度相对有限,直接投资主要服务于国内工业生产,为国内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原料,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大国制造业与海外农业、原料产业的分工。

这一时期从事跨国生产的公司在功能上已经不同于早期的跨国公司(垄断特许的贸易公司),大部分公司已经没有了贸易垄断特权,某些部门中还出现了现代跨国公司的雏形。最初,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人在海外开办“独立的”公司(“stand-alone” ventures)进行生产销售,未成为国际生产链;但到19世纪末,在采矿和农业部门出现了在国际化基础上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比如少数大石油公司和农业公司开始在海外为控制初级产品生产和销售建立附属机构,与本国公司的生产形成生产链。如石油行业的美孚石油公司,农业产生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就具备了现代的跨国公司的特点。

这一时期在制造业内也出现了少量的跨国生产迹象。美国是制造业跨国生产进行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就是第一个进行制造业跨国生产的公司。它在1851年获得了缝纫机发明专利,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制造缝纫机,于1875年开始在英国设立第一家子公司,以后又陆续在欧洲其他国家建立分支机构,逐步垄断了欧洲的缝纫机市场。后来进行类似跨国生产的美国企业还有西方联合电报、贝尔电话、爱迪生电灯、伊斯特曼·柯达、国际收割机、奥梯斯兄弟电梯、国民现金记录器等公司。刺激这种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是获取市场的份额,扩大销售,占领市场。从事这类海外制造业生产的公司或是拥有或是革新了重要的技术发明的公司。由于垄断了技术发明权,这些公司为了防止别国对其商品的仿制,以“先发制人”的战略首先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占领市场。如上述提到的美国公司大体是为了这一目的进行海外生产。动因之二是避开贸易壁垒。一些公司希望通过在东道国生产和销售来扩大销售,占领市场,以避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如尤尼莱佛公司就是英国油脂和肥皂业巨头莱佛兄弟为了对付荷兰、比利时的高关税而与荷兰人造牛奶集团合并组成的一个跨国公司。荷兰的人造牛奶公司为了避开德国当时的农产品高关税也在德国开设了许多分厂。美国威斯豪斯空气刹车公司为了避开法国铁路当局要求空气刹车装置必须在法国生产的规定而在法国设厂。1876年和1883年美国的杜邦公司和爱迪生公司到加拿大设厂也是为了避开加拿大政府的高关税。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制造业跨国生产在世界经济中比重并不大,主要是在东道国生产,在东道国销售,与国际市场整合度并不高。

同时,传统的殖民形式的跨国公司仍然存在。在非洲,西方大国仍然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模式进入非洲大陆,一些特许贸易公司利用特别垄断权进行殖民、采矿活动,如英国的南非公司就从政府手中获得“南非共和国的西、北面和葡萄牙领地的西面”以内区域的特许开发权。

可以说,19世纪后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虽然出现了一些跨国生产的迹象,但整体上跨国生产在世界经济中并不突出。产品的设计、加工、组装的过程主要都是在国内进行的,生产的主要国际联系是原料的海外开采和获取以及商品的海外输出,并没有形成一种跨国生产链。其模式主要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发达国家生产、出口工业制成品,而边缘地区向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原料和农产品(见图1-1)。因此,那个时代的世界生产还是以民族化生产为主,贸易服务于这种民族化生产。当时少量的跨国生产与当今相比,不论从规模、深度和广度不可同日语,属于那个时代的世界经济联系的支流和边缘现象,是一种“肤浅一体化”。跨国生产不是当时世界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

本文来自繁华落尽与君老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13
下一篇 02-13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