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规划以及具体建制,除了结合王朝实际的政治需求之外,还要通过布局、象征来体现其神圣与正当性,成为王朝政治文化的具象。于是,帝国统治者与都城的规划、施行者,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巧妙利用谶纬、神话,甚至天文等元素,在天下政治秩序以及宇宙体系中同时建构帝都的中心位置,并终成“天子之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植根于传统,又需要为王朝命运量身定制。这一切多蕴涵在中古帝都的建城伊始,成为它们拥有都城地位的基因。
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 目录
绪言
一 《周礼·考工记》:中古城邑建构的模本
二 礼制的传承与嬗变:中古都城布局演变
三 天子之城意蕴的构建
第一章 “筑城得龟”与东魏建国
一 “筑城得龟”与邺城谣谶
二 宪章前代,模写洛京
三 小结
第二章 从“东南有天子气”论六朝都城
一 “东南有天子气”与凿毁压胜
二 “东南有天子气”与东南政权建设
三 孙吴、东晋都城的规度
四 仰模玄象与拟则宸宫
五 小结
第三章 大兴城与杨隋代周
一 龙首山的传说与乾卦之象
二 营都人员的再检讨
三 小结
第四章 洛阳城与炀帝大业
一 宏侈东都
二 炀帝的《营东京诏》
三 《大业杂记》所载营洛谶语
四 隋炀帝的现场勘定和选址
五 南北中轴线与天文
六 隋洛阳多宫制的天文含义
七 余论
第五章 宋太祖与开封城
一 “地中”的重新确定及意义
二 宋太祖的规划
三 东京的国音姓利规划
四 卧牛御龙的意象
五 小结
后论
附录一 汉都长安与陵区之关系
附录二 试论平城郭城建制的来源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 精彩文摘
此后事态的发展也可为辅证。武周时期,武则天在洛阳营造天枢于端门前的广场。天枢为北斗七星之首,武则天显然是以此来指代北斗七星。而择建于端门前,恐也与其北的宫城拟则紫微宫有关。《资治通鉴》载,武周证圣元年(695)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在古天竺的苏迷卢宇宙模型中,大地中央有一座高山,名叫苏迷卢山(或须弥山),其山顶抵着天,正好是北极星所在位置。从武则天天枢的结构来看,显然与苏迷卢宇宙模型类同。其底座的铁山上端对北斗之天枢,则该铁山应即为须弥山。杨筠松《撼龙经》也说:“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支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脉”。在杨氏的堪舆理论中同样持须弥山为大地之中的说法,但是从武则天与佛教关系来看,其天枢的灵感应来自佛学而非杨氏之说。天枢由工人毛婆罗造模。从毛婆罗的名字来看,很可能他来自天竺。换言之,这是武则天利用佛学的宇宙观进一步强化洛阳城为“天下之中”的意象。显然地,武后此举同梁武帝以古天竺“新盖天说”的宇宙模型修建同泰寺于建康宫北的手段如出一辙。同样意在昭示洛阳为世界和宇宙的中心。这应该是武后利用佛教进行政权建设的又一例证。由此亦可见,武则天营造天枢的用意显然是延续了隋炀帝对洛阳宫城、皇城的规划意图。
前已述及,端门南出之端门街(天津街)直南二十里,正当龙门。可见伊阙正北至天街的道路在洛阳城中的重要地位。因为隋炀帝对伊阙的特意安排,使得宫城、皇城的位置也只能在其正北延长线的北端。
本文来自霜华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