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道 阅读的文化选择pdf下载

2018年11月8日10:49:42评论1.4K1 摘要本书提出了一系列观念现代、发人深思的理论观点。如: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指向当下,意义指向未来;理想的爱情必须以浪漫为媒介,实现情爱与性爱的完美统一;即便你是奔着一个远大的目标,也千万不要忘记:你现在所走的每一步路...

2018年11月8日10:49:42评论1.4K1

摘要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观念现代、发人深思的理论观点。如: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指向当下,意义指向未来;理想的爱情必须以浪漫为媒介,实现情爱与性爱的完美统一;即便你是奔着一个远大的目标,也千万不要忘记:你现在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生活;历史的记忆不能铲除,世间的公道自在人心;文化积淀的功用是双向的,既积累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创新。

读书与思道 阅读的文化选择 内容简介

《读书与思道》是“花萼书系”中一本内涵丰富的读书札记。既有学术含量,又有较强可读性,相当于浓缩和阐发了30多本书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婚姻与爱情、人生幸福与人生追求、文化创新与文化治理、历史真相与历史反思、文学经典欣赏与文学阅读指引等多个方面,适合各类读者阅读。本书的核心思想和文化指向是: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思道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读之,可增强思辨能力,提升文化修养,促进人生的诗化和艺术化。

读书与思道 阅读的文化选择 目录

总序:学者人生的文化况味

导言:探寻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自序:阅读的文化选择

反思历史

3 文学视野中的历史

——评长篇历史小说《无尽藏》

14 一代名相的为官之道

——读《大清相国》

20 希特勒为什么要灭绝犹太人?

——读《反犹主义:历史与现状》

不忘初心

43 回眸苏联深入反思,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读《大国悲剧》等

63 苏联文学:那么远,那么近

——读《历史的喘息》等

73 记忆何以要捍卫?

——读《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

78 青春无时不闪光

——读《后来发生了战争》

80 我们是否还需要“保尔精神”?

——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对话名人

91 一代伟人,经天纬地

——读《战略家邓小平》

98 仰之弥高的大学问家和大思想家

——读《季羡林评传》

115 才女缘何也薄命?

——读《李清照新传》

掂量文化

129 “文化流动理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评《文化是流动的》

141 全球化语境中的城市文化理论创新

——读《城市文化论》

148 文化治理的理论阐释与“深圳样本”

——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

157 城市文化发展蓝图的科学设计

——读《城市文化“十大愿景”》

164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读《幸福的方法》

177 理想爱情的艺术阐释

——读《廊桥遗梦》

187 轻轻松松说“红楼”

——读《〈红楼〉讲稿》

190 世纪末的“千年反思”

——读《塞莱斯廷寓言》

193 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独特观照

——读《新时期小说艺术流变》

196 当下文化环境中人生态度的艺术探寻

——读《春堤六桥》

203 揭开西藏的神秘面纱

——读《西藏读本》

214 技术环境与生存方式的选择

——读《麦克卢汉精萃》

思考特区

219 特区社会变革的艺术观照

——读《深圳特区前十年中短篇小说选》

230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艺术展现

—— 读长篇报告文学《天地男儿——南岭村纪事》

240 真情诚可贵,诗意更难能

——读《中英街情结》

242 人生需要一片霞光

——读《深圳夜空不寂寞》

245 诗书楹联成华章,抒情写意皆风流

——读《沙雁诗词曲赋楹联选》

250 荔园春秋,谁与评说

——读《深圳大学办学实践探索》

263 猴年思与悟(2016 年1 月— 3 月)

思考特区

附 录

后 记 276

读书与思道 阅读的文化选择 精彩文摘

文学视野中的历史

——评长篇历史小说《无尽藏》

深圳作家庞贝的长篇历史小说《无尽藏》,甫一发表,就好评不断,被誉为“一部才子书”,“对我们当今整个小说创作都有特别意义,而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标本式的文本”。小说先后多次获奖,被《亚洲周刊》选为2014年全球十大中文小说,成为茅盾文学奖的入围作品。那么,这部小说究竟蕴藏了何种内涵?艺术手法又有哪些新颖之处?何以能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和好评?笔者尝试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和解答。

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命运,通常都是显示作品内涵的重要线索。我们从作品中看到,《无尽藏》的主人公林公子,为了救出命悬一线的父亲,按照父亲林仁肇将军被捕时的暗示,从《韩煦载夜宴图》中悟出玄机,历尽千辛万苦,寻得国主所需要的秘藏。但结果却是,父亲仍然被害,他自己也怀抱秘藏投江自尽。乍一看,作品似乎是传奇故事反映悲剧命运。其实,作者并非以主人公命运的线性结构展现思想内涵,而是别有深意。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我们需要透过表象,方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意蕴。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五代十国的南唐。当时南唐已臣服于北宋,成为附属国,国君也称为国主。林公子寻得的秘藏图谶,显示了封建皇朝从太平盛世到群小当政、再到天下大乱“三代而亡”的宿命和规律(这里所说的三代不仅仅是更换三个皇帝,而是经历三个历史阶段。——笔者注),预示了南唐的灭亡。为了强化图谶的预言效果,作者着力渲染了南唐第三代国主李煜观图时的情景:刚从火灾中仓皇逃出的李煜,看到林公子献上的秘谶图所展现的第三代帝王,正和自己此刻的形象完全一样:被发跣足,仓皇乱走,一袭白衣,面目惨然,好似一具行尸。面对图谶,李煜,“惊怖欲绝,面无人色,整个身形都在簌簌颤抖……”

显然,作者描写的秘谶图和李煜观图时的情景,都是文学的想象与虚构,或者即便有野史传闻,也已无从考证。但他留给读者的不是史实真假的疑惑,而是对皇朝宿命和历史规律的思考。史书可见,凡新得天下的帝王,大多会励精图治,约束官吏,养息民众,发展经济,故第一代开国者统治时期常现太平盛世。然而,随着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国力的提升,到第二代当政时,从君王到各级官吏,大多会骄奢淫逸、频施暴政,群小当政的乱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国家也开始潜伏种种危机。到了第三代,统治者已不复开国者的勤政,也缺乏赖于先辈的根基和能力,再加上贪腐盛行,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也就势在必然了。作者在开篇《今版卮言》中写道,“始皇帝的帝国只有十五年”,“南唐历先主、中主、后主三代,享国不足四十年”,“秦朝和南唐都是仅传三世而覆亡”。而在他所虚设的《明刻版跋》中又写道:“林氏所示者不过一图谶耳,三图写三代,得非冥冥天数哉。南唐之亡非人亡之,亦自亡也。”至此可见,秘谶图揭示的是几乎已成宿命的历史发展规律:封建皇朝存亡不过三代,由兴至亡在所难免,根源在于封建制度和封建帝王本身。作者唯恐读者不识小说此蕴涵,特在跋中强调指出:“家国命数循乎一理,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三代图谶可资国运之龟鉴,亦可为家道之寓言也。”

王必胜先生(《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在《无尽藏》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讲到:“这个小说使我们耳目一新,就是我们怎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运用现代小说形式来揭示某些对于我们当下有镜鉴意义的题材,我觉得这个小说里面还有更多这方面的东西。”这段话一语中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评价《无尽藏》的新角度。

小说反映的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历史规律,但历史的镜鉴是超越时空的,这也正是某种意义上的“古为今用”。

长期以来,对于家庭而言,“富不过三代”无论是作为一种意识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已引起当下人们的广泛重视,许多富豪和民营企业家都以此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后代,希望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改变“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其实,正如作者所言,“家国命数循乎一理”,历史规律的启迪也常常超越时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小说虽不是历史经典,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经典的艺术解读,它给我们的启迪和警示是发人深思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既是“无尽藏(cang)”,也是“无尽藏(zang)”

如何解读书名“无尽藏”,是理解和评价这部小说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书名有双重蕴涵,既是“无尽藏(cang)”,也是“无尽藏(zang)”,既有“藏(cang)”之内涵,也有“藏(zang)”之意蕴。

从“无尽藏(cang)”的角度来看,小说藏有多重内涵:

首先,如前文所述,小说藏有对家国兴衰历史规律的揭示。历代封建皇朝由兴至亡,似有宿命所定,如同一个家族“富不过三代”一样。其中蕴涵的道理和启示,发人深思。

其次,小说藏有对以往不被人知的历史真相的揭示。集中体现在南唐后主李煜评价与宋太祖传位给弟弟这两个层面。

一代词宗李煜,写词婉约柔美,达至极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作为国君,他却不是仁君,而是暴君、昏君,多疑偏执,草菅人命。以往文学史谈及李煜,在赞扬他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亦对他作为宋朝附属国儿皇帝的可怜深表同情,故有“用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换来一首好词”之说。而小说则揭示了李煜看似可怜实质可恨的一面。他作为一国之主,不思励精图治,而是苟安于一隅之地,声色犬马,寻欢作乐;更为可恨的是,他轻信敌人的反间计,以一己之私,妄杀国之干将,把国家危亡置之度外。更有甚者,在本应厉兵秣马、振奋国民之时,他却“只求于填词念佛中忍辱自安”,以致出现敌军打来时,小长老率众用诵佛来抗敌,结果兵败城破的荒唐事儿。此外,就文学解读而言,小说对于李煜诗词的写作背景,亦有新的表述,填补了文学史撰写和古代诗词研究的某些不足。如展现李煜从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的《破阵子》一词,文学史只表明李煜写于亡国之时,而小说则明确指出写于“归降途中”。这就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和意蕴。再如,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文学史评论为“展现思念故国之情”,而小说则揭示出李煜写此词是因为宠妃“郑国夫人”被宋太祖“摧花”而引起的伤感。这种解读或许不乏文学的想象,但却提供了一种作品解读的新视角。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弟不传子,历来正史表述不一,野史更有“烛影斧声”等众多传闻。小说在分析正史和野史表述的基础上,以主人公林公子亲眼目睹为线索,从逻辑上梳理出宋太宗赵光义杀兄夺位的血腥故事,推导出赵光义编造传位于弟谎言的事实真相。对此,小说以主人公林公子感叹的口吻写道:“如是我见,如是我闻,后世史家可不慎乎?”当然,小说毕竟不是严谨的史书,一家之言也未必就是历史真相,但小说合乎逻辑的推导,或许能让读者朝着真相走近一步。

此外,小说藏有对封建帝王虚伪无耻、欺骗百姓的揭示。小说主人公林公子为救父亲性命而寻找的秘藏有两种,一是秘谶图,二是传国玉玺。国主李煜拘捕他的父亲林将军既是中了敌方的反间计,也是为了逼迫林将军交出秘藏。后来的宋太祖、宋太宗利诱林公子寻找秘藏,也都是别有所图。那么,这秘藏对于封建帝王何以如此重要?小说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和解答:“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历世传之为传国玉玺。”“从秦始皇至汉高祖,从隋文帝到唐高祖,这传国玉玺乃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亦是他们统治天下的法宝。”“此乃皇权正统的符命,亦是统驭万民的神物,他们必欲据为己有,必欲传承万世。九五之尊,真龙天子,他们无不宣称拥有这天命,这天命只是他们的秘藏。”而揭示“三代而亡”宿命的“谶图势必危及天命。而于享国者而言,这秘藏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必欲厉行禁绝,严防其流传。”

因此,南唐后主李煜欲得此传国玉玺,想凭此和北方的宋祖讨价还价;宋太祖对此玉玺也是志在必得,因为,无传国玉玺是他莫大的心病,虽自制“大宋受命之宝”,那终是出于无奈;宋太宗杀兄篡位后也必欲得此玉玺,目的在于掩盖恶行,显示正统。上述表明,历代封建帝王无论以何种途径得天下,都要把自己装扮成受命于天的天子,传国玉玺只是他们装扮自己的工具,由此演绎出“持一玉即可治天下”的荒唐逻辑。难怪小说中的申屠令坚目睹林公子取得传国玉玺后要发出“这皇帝老子咱也做得”的嚎。

本文来自吃鸡只用平底锅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13
下一篇 02-13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