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通论 内容简介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伊斯兰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伊斯兰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中国寺庙通论 目录
绪论 呼唤中国寺庙活起来
一、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九类寺庙
二、寺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一章 神灵祠庙
第一节 神灵祠庙起源
一、自然崇拜
二、鬼魂崇拜
第二节 神灵祠庙沿革
一、原始神灵祠庙
二、三代神灵祠庙
三、秦汉神灵祠庙
四、魏晋隋唐神灵祠庙
五、宋元神灵祠庙
六、明代神灵祠庙
七、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神灵祠庙
第三节 著名自然神灵祠庙简介
一、五岳、五镇神庙
1.山东泰山神祠——岱庙
2.辽宁医巫闾山神祠——北镇庙
二、土地神庙
1.山西东羊后土庙
2.陕西玉皇后土庙
三、水神庙
1.河南济水神祠——济渎庙
2.四海神祠——广东南海神庙
3.河南武陟嘉应观
四、火神庙
1.北京火神庙
2.河南社旗火神庙
五、其他自然神灵祠庙
1.山西临汾牛王庙
2.湖北蒲圻拜风台
3.广西桂林花神祠庙
4.北京马神庙
第四节 著名人鬼神灵祠庙简介
一、“三皇”神祠
1.伏羲
甘肃天水伏羲庙
2.炎帝
(1)陕西宝鸡神农祠
(2)湖南株洲炎帝陵庙
3.黄帝
(1)陕西黄陵黄帝庙
(2)河南新郑轩辕庙
二、“五帝”神祠
1.少昊
山东曲阜少昊陵享殿
2.颛顼
3.帝喾
河南安阳颛顼帝喾二帝陵祠庙
4.唐尧
山西临汾尧庙
5.虞舜
(1)湖南九嶷山舜庙
(2)山西鸣条山舜帝陵庙
三、其他人鬼神灵祠庙
1.禹庙
(1)浙江绍兴禹庙
(2)安徽涂山禹王宫
2.陕西白水仓颉庙
3.山西万荣稷王庙
4.河北涉县娲皇宫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神灵祠庙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第二章 宗族祠堂
第一节 简述宗族祠堂
第二节 著名宗族祠堂简介
一、天津李纯祠堂
二、山西太原王氏祠堂
三、内蒙古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
四、辽宁沈阳锡伯族家庙
五、上海杜氏宗祠
六、江苏惠山镇祠堂群
七、浙江溪口蒋氏宗祠
八、安徽罗东舒祠
九、安徽龙川胡氏宗祠
十、福建晋江陈埭丁氏宗祠
十一、江西婺源宗祠
十二、山东济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十三、湖北红安陡山吴氏祠
十四、湖南韶山毛氏祠堂
十五、广东广州陈家祠
十六、广东从化广裕祠
十七、云南昭通龙氏家祠
十八、甘肃兰州鲁土司祖先堂
十九、台湾陈氏大宗祠
附录:著名宗族祠堂一览表
第三章 皇家宗庙
第一节 皇家宗庙沿革
一、夏商帝王宗庙
二、西周春秋战国帝王宗庙
三、秦汉帝王宗庙
1.明堂祭天和帝王祭祖紧密结合
2.郡国设置皇帝庙
3.宗庙建于皇帝陵墓旁边
4.国庙之外,另立亲庙
四、隋唐皇帝宗庙
五、宋代皇帝宗庙
六、明清皇家宗庙
1.设立太庙
2.设立列代帝王庙
3.清代设立堂子祭祖
第二节 著名皇家宗庙简介
一、太庙
二、历代帝王庙
第三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皇家宗庙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第四章 名人祠庙
第一节 贤臣名士祠庙简介
一、河南卫辉比干庙
二、周公祠庙
1.山东曲阜周公庙
2.河南洛阳周公庙
三、山西太原唐叔虞祠
四、陕西留坝张良庙
五、诸葛亮祠庙
1.四川成都武侯祠
2.陕西勉县武侯祠
3.河南南阳诸葛庐
六、安徽合肥包公祠
七、福建福州林文忠公祠
第二节 忠勇将士祠庙简介
一、四川阆中张桓侯祠
二、山西代县杨忠武祠
三、浙江杭州岳王庙
四、北京文天祥祠
五、北京于谦祠
六、福建福州戚公祠
七、北京袁崇焕祠和庙
八、江苏扬州史可法祠
九、台湾台南郑成功庙
第三节 文人学子祠庙简介
一、湖北秭归屈原祠
二、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三、安徽东至陶公祠
四、李白祠庙
1.四川江油太白祠
2.安徽马鞍山青莲祠
五、杜甫祠庙
1.陕西西安杜公祠
2.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六、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七、湖南永州柳子庙
八、四川眉山三苏祠
九、江苏昆山顾炎武祠
第四节 实业人物祠庙简介
一、天津鲁班庙
二、四川都江堰李冰父子祠
三、北京郭守敬祠
四、上海黄道婆祠
第五节 烈女孝子祠庙简介
一、陕西铜川孟姜女祠
二、浙江上虞曹娥孝女庙
三、山东淄博颜文姜祠
四、河南虞城木兰祠
第六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名人祠庙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第五章 儒家文庙
第一节 孔丘其人
第二节 尊孔
第三节 祭孔
第四节 孔府家庙
一、山东曲阜孔庙
二、浙江衢州孔庙
第五节 著名孔庙、文庙简介
一、北京孔庙
二、天津文庙
三、河北正定县文庙
四、山西平遥文庙
五、内蒙古呼和浩特文庙
六、辽宁兴城文庙
七、上海嘉定孔庙
八、江苏苏州文庙
九、福建泉州府文庙
十、湖北荆州文庙
十一、湖南宁远文庙
十二、广东德庆学宫
十三、海南文昌孔庙
十四、四川德阳文庙
十五、贵州安顺文庙
十六、陕西韩城文庙
十七、甘肃武威文庙
十八、台湾台南孔庙
第六节 颜庙、曾庙、孟庙
一、山东曲阜颜庙
二、山东邹城孟庙
第七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儒家文庙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第六章 道教宫观
第一节 道教发展沿革
一、道教胚胎阶段
二、道教孕育阶段
三、道教形成阶段
1.太平道
2.五斗米道
四、道教成长阶段
五、道教扩展阶段
六、道教演变阶段
七、道教革新阶段
第二节 道教宫观轨迹
一、宫观原始阶段
二、宫观形成阶段
三、宫观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宫观类别
一、天神宫观简介
1.三清、四御
(1)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
(2)山东青岛崂山太清宫
(3)江苏苏州玄妙观
2.玉皇大帝
(1)北京白云观
(2)山西晋城玉皇庙
3.真武大帝
(1)湖北武当山紫霄宫
(2)湖北武当山金殿
(3)云南昆明太和宫与金殿
(4)广西容县经略台真武阁
4.圣母殿
(1)新疆西王母天池道观
(2)山东泰山碧霞祠
(3)陕西华山翠云宫
5.文昌君
(1)四川梓潼文昌宫
(2)江苏扬州文昌阁
6.三官殿
(1)山东青岛崂山三官殿
(2)辽宁千山无量观
二、地祇宫观简介
1.五岳宫观
(1)湖南衡山神祠——南岳庙
(2)山西恒山神祠——北岳庙
2.土地庙
(1)山西介休后土庙
(2)山西万荣后土庙
3.城隍庙
(1)安徽芜湖城隍庙
(2)陕西西安城隍庙
(3)台湾嘉义城隍庙
(4)上海城隍庙
三、人鬼宫观简介
1.妈祖庙
(1)福建湄州妈祖庙
(2)天津天后宫
(3)台湾台南大天后宫
(4)澳门妈阁庙
2.名医、药王庙
(1)河北安国药王庙
(2)陕西耀县药王庙
3.关帝庙
(1)山西解州关帝庙
(2)山西常平关帝庙
(3)河南周口关帝庙
(4)台湾台南开基武庙
四、仙真祖庭宫观简介
1.老君
(1)陕西周至楼观
(2)四川成都青羊宫
2.吕仙、八仙
(1)山西芮城永乐宫
(2)陕西西安八仙宫
3.全真丛林祖庵
(1)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
(2)湖北武汉长春观
4.正一道宫观
(1)江西龙虎山天师府
(2)江苏茅山九霄万福宫
5.葛仙宫观
(1)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
(2)浙江葛岭抱朴道院
6.其他仙真
(1)陕西陈抟华山玉泉院
(2)湖北张三丰武当遇真宫
(3)江西葛玄大万寿崇真宫
(4)香港黄大仙祠
五、冥府主帅东岳庙简介
1.北京东岳庙
2.山西万荣东岳庙
第四节 宫观建筑特点
一、顺应自然
二、数量众多
三、规模宏伟
四、依山而建
五、洞穴建筑
六、建筑材料
七、美化自然
八、道教理念
九、等级思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道教宫观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第七章 佛教寺院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初传中国时期的佛教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佛教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
五、近百年来的佛教
第二节 汉传佛教寺院
一、汉传佛教寺院的殿堂格局
1.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历史演进
2.“伽蓝七堂”的寺院格局
3.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特征
4.汉传佛教寺院的殿堂布置及装饰艺术
二、汉传佛教寺院造像释名
1.山门殿塑像释名
2.天王殿弥勒称尊
(1)主尊弥勒佛
(2)四大天王
(3)护法韦驮天
3.大雄宝殿诸塑释名
(1)一尊主尊佛像释名
(2)三尊主尊佛像释名
(3)五尊主尊佛像释名
(4)大雄宝殿内的附属群塑释名
(5)大雄宝殿殿内东西两侧诸塑释名
4.伽蓝与祖师殿的塑像释名
(1)伽蓝殿塑像释名
(2)祖师殿内塑像释名
三、汉传佛教著名寺庙简介
1.北京潭柘寺
2.北京广济寺
3.北京智化寺
4.北京戒台寺
5.天津独乐寺
6.河北正定县隆兴寺
7.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8.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9.山西大同华严寺
10.山西平遥双林寺
11.辽宁义县奉国寺
12.吉林长春市般若寺
13.黑龙江哈尔滨市极乐寺
14.上海静安寺
15.上海龙华寺
16.江苏苏州寒山寺
17.江苏扬州大明寺
18.浙江杭州灵隐寺
19.浙江宁波阿育王寺
20.山东济南灵岩寺
21.安徽九华山化城寺
22.福建泉州开元寺
23.江西庐山东林寺
24.河南洛阳白马寺
25.河南嵩山少林寺
26.湖北武汉归元寺
27.湖南衡山祝圣寺
28.广东广州光孝寺
29.四川峨眉山报国寺
30.四川成都宝光寺
31.重庆罗汉寺
32.贵州梵净山护国寺
33.云南昆明筇竹寺
34.陕西扶风县法门寺
35.台湾观音山龙山寺
36.香港宝莲禅寺
37.澳门普济禅院
第三节 藏传佛教寺院
一、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和殿堂配置
1.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的单元构成
2.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征与格局
3.藏传佛教寺院的殿堂布置
4.藏传佛教寺院雕塑、绘画艺术
二、藏传佛教寺院神祇释名
1.“藏密”本尊诸佛释名
2.“藏密”主要护法类神祇释名
3.藏传佛教祖师像释名
三、藏传佛教各教派寺庙
1.黄教寺庙
2.红教寺庙
3.花教寺庙
4.白教寺庙
5.黑教寺庙
四、藏传佛教著名寺庙简介
1.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2.西藏山南地区昌珠寺
3.西藏扎囊县桑耶寺
4.西藏日喀则萨迦寺
5.西藏拉萨大昭寺
6.西藏拉萨哲蚌寺
7.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8.西藏阿里地区托林寺
9.西藏那曲县孝登寺
10.西藏昌都地区孜珠寺
11.青海湟中县塔尔寺
12.青海乐都县瞿昙寺
13.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
14.内蒙古包头美岱召
15.内蒙古包头五当召
16.新疆伊犁圣佑寺
17.宁夏银川市海宝塔寺
18.四川甘孜州蚌普寺
19.北京雍和宫
20.河北承德外八庙
21.云南香格里县归化寺
22.山西五台山文殊寺
第四节 南传佛教寺院
一、南传佛教寺院的类型和建筑格局
1.南传佛教传入的途径及类型划分
2.南传佛教寺院的寺塔格局与建筑特征
3.南传佛教寺院的装饰艺术
二、南传佛教寺院殿堂造像释名
三、南传佛教著名寺庙简介
1.云南袜龙(大佛寺)
2.云南广允缅寺
3.云南景真八角亭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佛教寺院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第八章 伊斯兰教清真寺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唐代的中阿关系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二、宋、元时期的穆斯林
三、明代的伊斯兰教
四、清代的伊斯兰教
五、现代中国之伊斯兰教
第二节 清真寺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一、移植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发展时期
四、停滞时期
五、复兴时期
第三节 清真寺建筑
一、礼拜殿
二、宣礼塔
三、门
四、其他
第四节 著名清真寺简介
一、北京牛街礼拜寺
二、北京东四清真寺
三、天津清真大寺
四、河北泊头清真寺
五、辽宁沈阳清真南寺
六、黑龙江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
七、江苏扬州仙鹤寺
八、浙江杭州凤凰寺
九、安徽寿县清真寺
十、福建泉州清净寺
十一、山东济宁东大寺
十二、河南开封东大寺
十三、湖北汉口清真大寺
十四、广东广州怀圣寺
十五、海南三亚回辉清真古寺
十六、陕西西安清真寺
十七、甘肃兰州西关清真寺
十八、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寺
十九、宁夏吴忠同心清真大寺
二十、新疆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
二十一、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二十二、新疆乌鲁木齐市回族陕西大寺
二十三、台湾台北清真大寺
二十四、香港九龙清真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伊斯兰教清真寺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第九章 基督教教堂
第一节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唐代景教
二、基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元代也里可温教
三、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利玛窦等来华
四、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和风起云涌的教案浪潮
五、20世纪初中国基督教会的自立运动
六、三自革新和反帝爱国运动
七、开创中国基督教的新局面
第二节 基督教教堂在中国传播轨迹
一、唐代景教教堂
二、元代也里可温教教堂
三、明清时期基督教教堂
四、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教堂
五、新中国基督教教堂
第三节 中国基督教教堂建筑类型
一、罗马式教堂
二、哥特式教堂
三、古典式教堂
四、拜占庭式教堂
五、中西合璧式教堂
六、中国式教堂
第四节 著名基督教教堂简介
一、天主教教堂
1.北京南堂
2.北京西什库教堂
3.天津西开教堂
4.河北邯郸大名天主教堂
5.黑龙江哈尔滨天主教堂
6.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7.江苏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8.浙江宁波江北天主教堂
9.山东济南洪家楼教堂
10.海南海口耶稣圣心堂
11.陕西延安桥儿沟教堂
12.台湾万金天主教堂
13.澳门大堂
二、东正教教堂
1.黑龙江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2.黑龙江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
三、新教教堂
1.北京亚斯立堂
2.上海国际礼拜堂
3.福建厦门鼓浪屿三一堂
4.山东青岛基督教堂
5.广东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
6.台湾台北中山基督长老教会堂
7.香港圣约翰大教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一:著名基督教教堂一览表
附录二:本章主要参考著作
本书附录
一、中国寺庙大事记
二、诸神诞辰及其有关民俗节日一览表(依农历日期排列)
后记
中国寺庙通论 精彩文摘
3.互相交融
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灵、祖先、圣贤、教宗等祭祀对象逐渐融合。先是先秦天地鬼神祭祀和祖先祭祀融于道教中,继而是佛、道、儒的进一步融合。它们之间曾长期存在排斥和斗争,但始终以相互吸收和融合为主要趋势。在此过程中,王道政治及其思想核心儒家学说起了主导作用,结果是神鬼(包括佛、道中的神鬼)逐渐人格化,人逐渐神灵化,人神不分之势渐强,神鬼既蒙浸儒家色彩,儒家亦蒙染佛、道的神化灵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如下事实:儒家改造了神鬼,赋予以新的含义,同时又借神鬼神化自己、扩大影响。神鬼借儒家获得新生命而得以长存,并反作用于儒家,使其染上神化特色。伊斯兰教清真寺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也经历排斥和交融的过程。于是神灵、祖先、圣贤、教宗等彼此无碍,长期共存,都在更大范围成了人们可以接受的崇拜对象。这种互融的历史事实,在有关记载、诗文上都有反映,在物化实体寺庙上更有生动的体现。
现存的寺庙中,就有很多是将神灵、祖先、圣贤、教宗等互相交融作为共同的祭拜对象,广大汉族地区的民间信仰更具有多教并修、多神并崇特点。
如青海贵德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由玉皇阁、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六个院落和贵德古城共同组成,占地61亩,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建筑群兼容儒、释、道于一体,彼此相依并从。台北指南宫是台湾的道教圣地,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本殿奉祀吕纯阳祖师、玉皇上帝、三清道祖与三官大帝,大雄宝殿奉祀释迦佛祖、阿弥陀佛、药师佛与观音菩萨,大成殿奉祀至圣先师孔子,也是一座兼容道、儒、释于一体的寺庙。
又如山西太原晋祠是为祭祀和纪念晋国创始君王唐叔虞而修建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的母亲。后来随着儒释道三教逐渐合流,民间多神崇拜风气日盛,各路神仙蜂拥而至,各据一殿:老君洞、吕仙阁、东岳祠、文昌宫属于道教;舍利生生塔、奉圣寺属于佛教;同乐亭、读书台属儒家;三圣祠奉祀药王、仓王、扁鹊,属医家;公输子祠、王琼祠、苗裔堂、财神洞属于民间或地方信仰。晋祠集中了民间信仰的各个不同侧面,老百姓祭祀起来也颇为方便。
再如天津天后宫除主祭海神天后之外,在主殿和配殿中还有不少从祀之神,其中既有道教神灵,也有佛教神仙,同时还有一些不见经传的当地之神。比如仅负责生儿育女的娘娘就有8位,负责治病救命的神仙也有若干位,此外还有观音菩萨、泰山娘娘、南海大士、灶王爷、三官、斗姥、关帝爷、财神爷、太上老君以及火帝、雷公、闪电娘娘等。在香火旺盛时,从祀之神多达百位以上,形成了佛道交融、百神会集的局面,反映了民间信仰寺庙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4.信仰实体
九类寺庙皆是广大信徒进行瞻仰、膜拜的建筑,举行祭祀、纪念仪式的场所,是百姓寄托精神信仰之所在。
中国古代参加寺庙祭祀活动的几乎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上到帝王宫廷和官府,下到士族和百姓,无不参与其中。
人间的帝王与天上的上帝是相适应的。历代帝王宣扬自己是天之子,所谓“奉天承运”,也就是说君权神授。为显示帝王的特殊地位,他们把自己打扮成“应天兴国”的真龙天子,百般证明他们的政权和皇位是天命攸归,并能天禄永终,所以,宫廷的祭天典礼,不仅场面隆重宏大,气氛庄严肃穆,而且有着一整套繁缛复杂的礼仪制度。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儒尊祖、崇佛尊道,达官显贵、文武百官亦纷纷修建祠堂,捐资修庙,因此使寺庙遍布大山名川、城镇乡村。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加上受到封建剥削,百姓生活是靠天吃饭,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得不到社会的救援,各类寺庙里的神灵、先祖、圣贤,来自生活,与民众息息相关,自然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清朝皇帝曾经说过:“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历朝政府极力鼓励民众拜佛、祭祀祖先和神灵,寺庙成了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有力武器。
对民间大众来说,民众遇到灾害、疾病、贫困或其他难事,便去寺庙烧香拜神,许愿还愿,祈求消灾降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以这些庙宇香火不断。下层民众多从生活需求行祭,实用性较强,如农者行社稷之祀,猎者祭山神,渔者祭江河湖海之神,蚕者祭蚕神,旱涝祭龙王,虫灾祭蝗神,无子祭神求子,有病祭神求药。佛教之有药师佛、送子观音,道教之有驱魔除妖、行医治病大师,均属适应需要而生。除佛寺、道宫外,遍布于城乡各个角落的土地庙、龙王庙、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雷神庙、山神庙、风神庙等,随处可见,成为慰藉普通民众心灵的场所。
民间寺庙具有多元性、兼容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多有市俗化、民俗化趋势,在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等方面,又表现出驳杂不纯的特色。虽然其中不乏庄严与神秘,但往往又与热烈的气氛和喧闹的场面相伴随,使得祭祀活动于庄严神秘中平添出许多生动和趣味。
本文来自笑醉生梦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