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宋词研究史稿》着眼于“通”和“全”,它由唐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清五个断代分册组合而成,是一部词体文学研究通史。主编者和撰写者的初衷,是要通过仔细扫描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情况,发现其研究特点和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从而梳理出一条“史”的脉络,尽可能真切和清晰地展现词体文学一千多年来被研究的全过程,为将来撰写更加完备的词学学术史奠定基础。通过泛览整部书稿和抽读各分册的“概说”与重点章节,发现主编与撰写者们的学术目标已基本达到。此书由于归纳和描述了历代词学家的学术观念、研究方法、手段和话语表述方式等等,还为当代学人提供了许多借鉴;此外由于它已经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作了基本的清理,还可以为当代学人省却不少翻检之劳,并且可以借此避免在选题与研究上的一些重复现象。
北宋词研究史稿 内容简介
词亦名曲了词,是按曲谱填写的中国韵文的一种。它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两宋,延续发展于元明清各代。词在中国文学阆苑中芬芳绚丽,光彩夺目,流派纷呈,影响广远。自唐以来直至近代,历经一千余年,词与诗在中华文化史上并行并茂,各创辉煌。
这部学术史著作着眼于“通”和“全”,它由唐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清五个断代分册组合而成,是一部词体文学研究通史。主编者和撰写者的初衷,是要通过仔细扫描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情况,发现其研究特点和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从而梳理出一条“史”的脉络,尽可能真切和清晰地展现词体文学一千多年来被研究的全过程,为将来撰写更加完备的词学学术史奠定基础。通过泛览整部书稿和抽读各分册的“概说”与重点章节,发现主编与撰写者们的学术目标已基本达到。此书由于归纳和描述了历代词学家的学术观念、研究方法、手段和话语表述方式等等,还为当代学人提供了许多借鉴;此外由于它已经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作了基本的清理,还可以为当代学人省却不少翻检之劳,并且可以借此避免在选题与研究上的一些重复现象。
北宋词研究史稿 目录
序一 刘乃昌/1
序二 刘扬忠/1
前言 崔海正/1
概说/1
第一章 宋代的北宋词研究/5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北宋词研究/5
第二节 南宋时期的北宋词研究/16
小结/35
第二章 金元明时期的北宋词研究/41
第一节 金元时期的北宋词研究/41
第二节 明代的北宋词研究/53
小结/73
第三章 清代前期的北宋词研究/77
第一节 顺治—康熙初年的北宋词研究/11
第二节 阳羡词派、浙西词派与北宋词研究/92
第三节 顺康时期其他词人群体及词家的北宋词研究/105
小结/122
第四章 清代中期的北宋词研究/128
第一节 浙西词派与北宋词研究/128
第二节 常州词派与北宋词研究/138
第三节 清代中期其他各家的北宋词研究/147
小结/158
第五章 清代晚期的北宋词研究/163
第一节 常州词派与北宋词研究/163
第二节 晚清时期其他词家的北宋词研究/174
小结/183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北宋词研究/188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二十年代的北宋词研究/188
第二节 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北宋词研究/204
小结/234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的北宋词研究/241
第一节 北宋词的综合性研究/241
第二节 北宋词人词作研究/259
小结/281
第八章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宋词研究/288
第一节 北宋词史研究/289
第二节 北宋词艺术特色、流派及分类研究/298
第三节 柳永及其词研究/315
第四节 苏轼及其词研究/325
第五节 周邦彦及其词研究/340
第六节 北宋其他词人词作研究/349
小结/358
第九章 20世纪九十年代的北宋词研究(上)/372
第一节 北宋词史研究/373
第二节 对北宋词史相关问题的研究/386
第三节 北宋词流派、分类及审美特征研究/397
第四节 不同思路的北宋词专题研究/421
小结/438
第十章 20世纪九十年代的北宋词研究(下)/449
第一节 柳永及其词研究/449
第二节 苏轼及“苏门”词人研究/463
第三节 周邦彦及其词研究/493
第四节 其他北宋词人词作研究/504
小结/517
第十一章 21世纪初北宋词研究略述/532
第一节 北宋词综合性研究/532
第二节 北宋词人词作研究/539
小结/563
第十二章 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各国的北宋词研究/580
主要参考书目/613
北宋词研究史稿 精彩文摘
北宋最早谈及词的文人当是潘阆,见所作《逍遥词附记》,内中提到诗与词“其间作用,理且一焉”,看法和之前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说的词之功用,即所谓“唱云谣则金母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以及后来宋人多强调诗词分途都不相同,显得颇为特殊,但仅寥寥数字即打住,未能引申发挥,不足以称论。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人作为宋词的第一批代表作家,在词学理论上也未表现出相应的热情。其中张先曾为晏殊的《珠玉词》作序,然已亡佚;晏殊、欧阳修则仅有一点和词相关的片言只语,散见于其自著或其他笔记小说当中。
本文来自铁石心肠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