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纯真之眼”pdf下载

2018年11月16日09:00:51评论1.1K 摘要★作家出版社推出“剜烂苹果 锐批评文丛”,集中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 ★ 首批推出李建军、洪治纲、陈冲、刘川鄂、杨光祖、牛学智、石华鹏、李美皆、何英、唐小林10位在文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

2018年11月16日09:00:51评论1.1K

摘要

★作家出版社推出“剜烂苹果 锐批评文丛”,集中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
★ 首批推出李建军、洪治纲、陈冲、刘川鄂、杨光祖、牛学智、石华鹏、李美皆、何英、唐小林10位在文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每人推出一本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的评论集。这些评论家关注文学现场,敢于说真话、敢于亮剑发声,他们的批评姿态、批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
★《批评的“纯真之眼”》作品对当代文坛的不良现象进行剖析与抨击。对当下散文写作的态度、新疆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批评的“纯真之眼” 内容简介

《批评的“纯真之眼”》是著名评论家何英所著,收入“剜烂苹果 锐批评文丛”。

全书分为“我们·当代文学综论”“她们·女作家作品论”和“他们·男作家作品论”三部分。

“我们·当代文学综论”对当代文坛的不良现象进行剖析和抨击,对当下散文写作的态度、新疆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深刻分析。

“她们·女作家作品论”从时间的分轴线上,对不同时期背景下的才女和女性作家进行解读。

“他们·男作家作品论”对当代文坛大腕的代表作品以及写作特点进行点评。

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评论,回归作品本身,以专业的态度,讲述真实的观点。

批评的“纯真之眼” 目录

我们·当代文学综论

当代文学的十个词组/3

理论的过剩与叙事的消融/14

融合、转化和生成中的中国批评/26

批评的“八股”与“八卦”/29

当叙事遭遇信息/36

无情的文学/42

疲劳的文学 疲劳的批评/51

散文写作不当回事儿?/54

散文新动向/57

新疆当代文学生态扫描/65

新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求同与存异/78

当代新疆小说的叙事困境/83

拯救与自由:对兵团小说的一种印象/95

而知也无涯/101

她们·女作家作品论

才女何须福薄/111

阁楼上的疯女人/119

张爱玲:千古恨事由此铺开/127

王安忆与阿加莎·克里斯蒂/134

残雪和她的城堡/142

严歌苓的“浓极而淡”/145

《陆犯焉识》:总是失败的诸神/148

《妈阁是座城》:茉莉香片又续了水/153

《万物花开》后的林白/159

叶尔克西:吹向汉语文学的草原清风/163

李娟:散文的意外/169

和《文学自由谈》的二三事/174

喊话的人/179

他们·男作家作品论

莫言小说:感觉之外皆游戏/185

《带灯》面面观/192

对《秦腔》评论的评论/199

阎连科:批判姿态的后面?/206

王者归来?

——从《牛鬼蛇神》看小说何为/216

周涛的精神谱系/224

《日夜书》:那些辩证出来的人和事/236

《一句顶一万句》:半部书/242

刘亮程论/247

玩出自己/262

“妖兽”诞生记/270

阿拉提·阿斯木小说论/276

北野诗歌的声音意义及诗学启示/281

论“传统小说”在当代新疆的“超稳定性结构”/291

“活的精彩,死的绚烂”

——关于长篇小说《木垒河》的对话/299

批评的“纯真之眼” 精彩文摘

玩出自己

中国文坛顶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一方面韩寒博客点击量超过5亿,入选2010年《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被赞“网络偶像”、“杂文圣手”,“社会公知”,“当代鲁迅”……;所有这一系列光环,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韩寒的写作,赛车而不写作的韩寒不会有名,长得帅不帅也就那么回事。奇怪的是,最该给他一个评价的文学界,却基本当他不存在。

当“70后”终于能够正经八百登堂入室主流文坛,得奖的得奖,进各地作协主席团的有之。“80后”中的韩寒们却仍然还是作家圈里的边缘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地陌生化着——人家从网络、市场和民间的角度看所谓的当代文坛,也是弱爆了。谁不带谁玩儿,还真不好说。报纸上天天叫,要加强对网络文学、“80后”的研究,实际上研究的还是很少,真的说出点名堂的更少。这势必形成一种印象,“80后”与当代文坛的隔离:谁也不咋待见谁,谁也不咋理谁。想理还摸不着门儿。天天喊叫断裂和终结啥的,这才是真正的断裂和终结。

韩寒或“80后”们,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

通过近半年的学习领会“80后”一些作家作品及评论,主要是韩寒的作品。我貌似明白了一个道理:进入是困难的,不理是不行的,青春是短暂的,孙悟空最后是要成仙的。

先来说进入是怎么困难的。以韩寒为例。买了一本又大又厚的“韩寒全集”,以他的年纪,正规不正规的出版社正版盗版地出他的全集,这在中国所谓的新文学史上是不曾有的,这里面当然有时代的商业市场背景。但无疑,韩寒的号召力摆在那里。写得再幼稚却有受众,跟写得再老辣却无人看,是两股力量的殊死决斗谁输谁赢还很难说。时代总要落在他们手里,“80后”批评家也总要拿到话语权,搞不好人家最后的胜算可能还要高一些。

当我们的被“50后”、“60后”作家及批评家规训好的脑子开始运转“80后”作品时,一种极度的不适应和看不惯心理出现了。不要说老同志受不了:怎么可以把自己那点不成熟的东西就拿出来到处示人呢,怎么那么自恋自闭自以为是呢,怎么那么无聊无意义还无畏呢,怎么……怎么…… 怎么……这是看完第一遍的感觉。

接着看有关韩寒的评论。搜罗一遍,能找到像样的几乎没有。想要搞清楚人家,还摸不着门儿。我找的路径就是错的:我太相信所谓居庙堂之高远的期刊学院派,本来以为这些人能说出点跨越时空超出时代的高见。结果没有。最令人失望的是一些“某某论”。我也曾写过某某论,一要某某论的时候,免不了正襟危坐地要从死人堆里扒拉出几个来练练。人都是这么干的,你不这么干,就不让你上那些居庙堂之高远的期刊,你不上这些期刊,所有的辛苦都白费。最可气的就是打着国家重点课题的旗号卡人。本来那个职称也不是你自己要评的,但你要拿工资,到社会上去混,你就得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所以,多少类似“某某论”的东西就生产出来了。其中到底有多少各种论是有价值的,倒从来无人检阅。只要一概挂上“课题”二字就万事大吉。我对研究历史的素不亲切,因他们不好玩儿。但复旦的朱维铮一生不报课题。大笔一挥,在庄严的课题论证表里:“该课题在本领域有何实际价值及作用”一栏,大大地填下一个“无”字的精神,多么好玩儿。

山东师范大学某副教授写的《韩寒论》把韩寒跟现代文学史上的郁达夫拉扯起关系来,真乃神人之笔。想来此人是研究现代文学的,这种跨时空背景的超越之语确实转基因得叫人摸不着头脑。无论如何,韩寒和郁达夫?除了都是男的,难道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共性?通篇看完,似乎唯有他俩都爱写“小我”这个嗜好。但所有的“80后”似乎都爱写“小我”,韩寒在里面算是最有公共心的一位。一度被捧为公知?当代鲁迅?这两个评语本来看起来有点吓人,就连韩寒本人也明确表示过对第一个称谓的拒绝。从网络世界看来,大众受了太多所谓专家或公知的愚弄,“公共知识分子”在网络大众的眼中早已不是什么好词儿。韩寒自称“竖子”,一方面倒有些自知之明的谦逊,另一方面也从不忘记自己如何发迹的草根立场、江湖本色。至于第二个评语,显然要交给时间,不但韩寒还没有定性,整个社会时代的语境也没有定性,一切充满了变数。所以,本来看起来有点吓人的这两个高端大气的评语,最后也只好暂且姑妄听之。即便这两个雷神级的评语,都比把韩寒跟郁达夫拉上关系更靠谱一点。有时居庙堂之高远的学术期刊才是产生不管不顾雷神级结论的地方。因他们的审查更为松弛,只要看到人家是什么博士,什么课题,马上通过,所以浪费我们时间精力的垃圾论文才这么多。

后来我改变策略,改在网上搜评论。看到了一位叫夏国祥写的《韩寒评传:一个划炮式爱国者的爱与哀愁》,全书免费,不要钱。刚看完那些还要收费的居庙堂之高远的期刊,发现网络民主的好处也还是有的。谁说免费的都不好,在文学批评这种偏僻行当里,还真有免费的好东西。虽然该评传过于前瞻性地把韩寒拔得太高,讴歌说:韩寒是现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四个作家之一,依次是鲁迅、李敖、王朔、韩寒。这个评语的网络色彩太浓厚了,山林或山寨的感觉太强烈了。想想网络原本就是一个雷声滚滚的地方,到处雷声,也便雷疲了。说的人也没曾想声嘶力竭唐僧念经,听的人也都是置若罔闻漫不经心。一切都在娱乐化——总要提供一点话题出来吧。

起码人家把韩寒从第一篇作品评起,直到他能搜到的最近的作品全部扒一遍。对韩寒的师从来历说成是钱钟书、李敖和王朔甚或卡夫卡等,似乎也更靠谱一点。这就是读与不读作品的区别,不读作品的人是嗅不出作家的血缘味道的。要说资料的可信度,我宁可信他。

接着看第二遍。我知道,包括自己在内,都希望看到观点鲜明简洁的判断。好还是不好,直接说出来,不要啰嗦。实在是这十几二十年弄不清在说啥的论文看得太多了,应该有人出来发发极端之语地拨乱反正一下。四平八稳中庸之道谁不会,拜托说点有立场观点的真话。既然此时此际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观点鲜明的简洁判断,那我也没什么好怕日后被清算的做一个直接判断:好。但决不是没有问题。

说说韩寒作品的好。韩寒的杂文真是才气纵横。“杂文圣手”看来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没时间加不屑于看韩寒的杂文,可以看看网民搜罗出来的韩寒的“经典语录”。前提只需要转换一下你略显跟不上趟的阅读模式,跟进一下时代语境。笑喷你是起码的过瘾之处。看看这些句子:

我们的几亿农民,几亿工人,几亿穷人。几亿廉价劳动力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些年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定抵制着法国货。

当你开车走在公路上的时候,你要时刻明白这一点来安慰自己,在你脚下的公路,应该是间接出钱造的。

很多读者愿意花200万买一套房子,给开发商赚去100万;花2000块买一件衣服,给厂商赚去1800块;为什么不愿意花20块买一本书,给作者赚1块6呢。

韩寒的杂文,有时看起来过于无厘头,为滑稽而滑稽,为情绪而情绪,为姿态而姿态,夸张、耍酷、玩个性、反讽成瘾。但语感却惊人的华丽漂亮。这种文体来自博客,势必意味着文字不会精雕细凿老谋深算。难得的也在入题快,字句到位,句句处处都要有一剑封喉的狠准劲儿。每一篇都像在做一个惊险而迅捷的后空翻360度跳水,你还没看清,动作早已完成了。那份凌厉、伶俐、少年老辣的敏锐迅捷、青春无敌,当然能吸引一般青年甚至各个年龄段的大众。他在自己最喷薄的年华,抢占了最具杀伤力的形式,挥斥了最淋漓的那一股元气。在中国的文学语境里,最让人动心的永远是那种能把汉语的神韵和灵魂带出来的语言。把语言当工具、不讲究语感节奏、音韵和谐的文字,故事、事情构思得再好,也堕入到二三流角色里去了。使用汉语的中国人有自己的审美节点,汉语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痛快域。那些微妙的借由汉语的象形、音调、韵律、节奏发生出来的动静有致的美感,才是灵魂性的元素。也许要说的故事、事情一般,语言却能把庸俗的事情带出风、气来,却了不得。所谓文以气为主,韩寒的文字,凭着一股子混沌莽撞的淋漓气,却能追踪到汉语另一路的美妙:节奏铿锵、音韵流转、腾挪跳宕、趣味横生。

韩寒的杂文制造出了一种有魅力的文体风格,却注定短命。他的内容都为时事而写,却因为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而像新闻特写一样难以长久。翻翻看看鲁迅当年的杂文,那些针对某一事某一时的骂人文章,现在都不能看了。文学不能被用作工具,寄望于文学能国泰民安经邦济世从来都是臆想,文学甚至不能教育大众,文学只能教育作家自己,作家通过写作,把自己写成一个好人是可能的。文学解决不了国计民生问题,文学有自己更高的目的,凡是将文学当手段的文字都不会留下来的,留下来,也是供人们当人生看,而不会当艺术论。比如一些通俗作品《三国演义》《西游记》,我们看它们,仿佛在看人生。它们是文学的空气和水,不能缺少,却没有更大的艺术价值。文学只对永恒发言发力。文学的时空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事,文学应该能勾连起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

韩寒的小说向来被批比杂文差很多。我倒不这么认为。韩寒的几部长篇,都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有非常漂亮的句子、段落,很犀利的批判思想,弥漫着一种苍凉无奈的味道,一些后现代表现手法很前卫,是中国不多的真的能把荒诞写出荒诞感的作家。但长篇小说非要有哲学、诗的底子难以完成。卡莱尔有诗云: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韩寒小说的整体布局比例经常严重失重,像福楼拜说戈蒂埃,可怜的戈蒂埃,诗句多么漂亮,可就是写不好一首诗。小说就像他的长篇杂文的连缀,他太想把自己意见领袖的意见带进小说里来,带到人物身上。经常从人物之口说出人物不可能说出的话,从而游离出叙事。以《三重门》论,语言确实机灵搞笑,但弄到最后好像为了机灵而机灵,为了搞笑而搞笑。小说看重的那些情节、结构、事件、人物反而都成了次要的、为了凸显他的幽默而存在。都知道是受了钱钟书 《围城》的影响,本来钱钟书的这个小长篇也是极尽刻薄挖苦、炫才炫技之能事,还好有着对人生的透悟兜底罩着,才不至于漏气跑水。韩寒就没这份功夫了,聪明全用在经营他故作老成的语言上,而最后成了看不进去故事看语言的结果。

自己也承认没什么情节,没什么情节是韩寒小说的通病,是他编不好情节,还是人生经历使然,只好鬼聪明地一路仗着耍贫嘴流下去。若不是杂文打下的天下,韩寒的一些小说换作别人,出版可能都成问题。“80后”有些人的小说,尤其是类型小说已经搞得很有规模了,早就解决了情节软肋的问题。韩寒却直到《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还是没什么情节。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小说总让人读不下去,读不完。没有骨架,随意性,旁逸斜出、意见直露……他把跟读者斗智弄在语言这个层面了。小说的智慧在于有诗和哲学的底子罩着,通过结构、情节、人物及故事洪流的命运昭示。他的小说目的性也嫌太清晰单薄,不外乎青春期谈不上恋爱,因为穷贱;中国的教育体制或大学如何荒唐地培养出一帮毫无能力也就业无门的大学生,他们无聊着荒诞着混上了黑社会;体制或权力结构如何宰制了底层人的人生。

小说的目的是潜隐的,是慢慢发散力道的,力道越悠长越持久才越成功。这些目的性如此清晰单薄的小说,不但写也没写好,就算写好了,前有《1984》《动物庄园》,还能超过不成,就算超过又有多大意思。但话又说回来,《他的国》《1988》 等还是有非常珍贵的东西在里面。《他的国》里的左小龙刻画得令人难忘,一个小镇少年英雄做不成、难以突围的各种冏途成为“80后”的精神照相。韩寒尤其能把男孩在尴尬的青春期里的各种心理真实地写出来,比如:“我”梦到了北国的雪原和雪原上的女孩子,梦到了自己面对外星人、身负拯救地球人的使命。——崛起的青春性爱意识和因漂泊异地、事业无成、感觉自己无法承担责任的焦虑剧烈地交战着。这段写纯情少男爱与哀愁的纠结情绪的文字,凄美细腻、委婉韵致,而且极其纯真无邪,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不便明言的高度压抑的情感。(夏国祥语)比如:他是那么喜欢摩托车,因为他觉得那是男人力量的延伸,……左小龙觉得浑身轻松很多,可以随意舒展身体。但是摩托车爆缸了,左小龙就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了,对泥巴也突然间失去了信心,而本来他是假装足够强大的,这台老摩托车也足够给他带来力量的,可眼前,哎,这感觉就好比印度的航空母舰沉到了海里。

还有这样一些令人笑喷的句子,“白天我们很勤劳/夜晚我们更勤劳”、“结扎你,结扎我,结扎她/我们要结扎/生多了容易生出人渣”;《1988》中对陆子野童年玩弹子游戏,要做不死鸟一辉的段落写得很可爱,有孤独的童稚气。一种似乎婴儿的沧桑口吻,某种忧伤和绝望的气息一直笼罩着“我”,在与娜娜对话的过程中,“我”一直纠缠在爱与不爱的矛盾中,如写陆子野梦见自己爬旗杆的场景等。如果说娜娜象征了中国,那么这个中国真的在等“我”救赎,不论她变成怎样。而“我”最后带着娜娜的孩子上路,重新去寻找娜娜的这个寓意也不可谓不悲怆。

但惜乎他的节奏控制得不好,很多段落都跟闲笔分不清,在哪里用力也让读者糊里糊涂,经常把次的当主的,把笑话当正文看。而整个韩寒的小说,都有无限放大自己当下的那点心理和情结的夸大其辞,内容空洞,靠相声或清口表演维系小说的方法很危险,场景描写也只会学港台搞笑剧或日本卡通漫画那一套。

除此之外,韩寒的杂文也是有问题的,他的发迹史早被方舟子这个“打假圣斗士”质疑过。我相信韩寒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但是他能够红起来绝不偶然。他以迅捷无比的速度反应当前热点,用他情绪激烈率性的文字,毫不迟疑从不意外地站在民间大众的立场,从而赢得草根粉丝的心。真正的正直也许是敢于背对天下所有人的那种坚持。韩寒毫不犹豫不加分析地总是站在草根一边的立场,除了迎合,也许他还真的应该有点独立的、深刻的、负责的思想。

本文来自一纸枕书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14
下一篇 02-14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