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Physical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
本书是《剑桥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重点讲述中世纪物理科学思想的历史。中世纪科学史,就是古希腊科学经罗马和拜占廷帝国传到伊斯兰世界、进而传到西欧的过程中,人们对古希腊科学的传播、消化与修正的历史。本书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的论述,而是单就希腊科学在西欧重现的历史勾勒了一幅清晰而又生动的图像。全书分五章,第一章简要地描述了自罗马帝国晚期至公元1000年西欧科学的状况;第二章重点介绍希腊科学经阿拉伯世界传入拉丁欧洲的大翻译活动;第三章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西欧中世纪晚期科学活动的舞台——中世纪的大学,同时还让我们目睹了该舞台上演的一幕激动人心的正剧——希腊科学特别是亚里土多德的体系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斗争;第四章和第五章专门讨论中世纪晚期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物理学和宇宙学思想。中世纪晚期经院学者对亚里士多德体系的消化与修正,不仅为西欧确立了理性与科学的传统,同时也为16-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创造了条件。最后,本书还包括一个翔实的文献评介,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南。
本书可供从事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等方面研究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对文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与参考。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Man and Nature in the Renaissance)
本书是《剑桥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介绍了从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科学革命早期的科学和医学。
人们常常根据数学和天文学这些精确学科的进步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而忽视了这一时期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相反,那些强调后者的作者又常常贬低技术性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本书中,狄博斯教授将上述探讨结合起来,不但详细讨论了这一时期的精确学科,而且也不断涉及那些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几乎不起什么作用的宗教和哲学概念。因此,对神秘主义原著重新开始的兴趣以及后来炼金术、占星术和自然法术对控科学和医学发展的影响成了本书论述的中心。
本书并不打算对这一时期的所有学科进行详尽透彻的研究。确切地说,它描述的是为17世纪后期近代科学发展扫清了道路的那些关键观察和发展。全书贯穿了几个重要主题,包括人文主义的影响、对一种新的科学方法的探求,以及神秘主义世界观的支持者与对自然进行数学观察探究的倡导者之间的对话。
全书插图丰富,并附有一篇详细的书目文献作为进一步阅读指南。对于那些研修科学史课程和西方文明通史课程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部理想的教科书。
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本书作者以17世纪翔实的科学史料为依据,遵循那个时代各门科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脉络,论述了在机械论哲学的影响下,各门科学在17世纪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以开普勒和伽利略为主线,阐述了牛顿之前天上的动力学与地上的力学发展过程。第二章探索了从吉尔伯特、笛卡尔到伽桑狄机械论哲学自身的形成及其特点,指出了机械论哲学对17世纪各门科学的深刻影响。第三章论述了气压计及光学理论的发展。第四章描述了机械论哲学使得化学进入科学范围的过程。第五章论述了17世纪的生物学在机械论哲学影响下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事业的组织。第六章分析科学社团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第七章介绍了17 世纪对碰撞与圆圆运动的研究,分析了两个主题对17世纪力学科学的影响。第八章以牛顿动力学为主线,分析牛顿伽利略所代表的数学描述传统与笛卡尔所代表的机械论哲学传统相统一,并确立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个框架,完成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
科学与启蒙运动(Scie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科学与启蒙运动》是一部十八世纪的科学通史,内容包括物理和生命科学。它将十八世纪的科学发展置于启蒙运动的文化背景中,揭示了科学观在这个时代对思想的渗透程度。那些迅速改变我们对18世纪科学发展状况的理解的最新学术成就在本书中得到了采用,特别是它介绍了科学是如何被组织到与我们今天所知大不相同的领域中的。
19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Biolog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本书是《剑桥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生物学从1800年时的一个模糊术语到19世纪末时一门生机勃勃的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的生物学家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由解剖学家、组织学家和胚胎学家组成,认为弄清动植物的形貌和结构最为重要;第二部分关注所有生物形形色色的生命过程;第三部分最关心的则是各种动植物之间、生物与其周遭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本书作者科尔曼教授通过对形态、功能、变异等重大主题的讨论揭示了19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为科学史和西方文明通史的修研者提供了一部理想的教科书。
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能量力和物质)(Th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nineteenth century physics)
本书以不具备专门的物理和数学知识的读者所易于读懂的方式,简洁地说明了19世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作者哈曼博士对这百年时间里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着重讲述物理学家在机械论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建立他们的理论的过程。
本书通过对19世纪物理学家所面临的概念问题的集中讨论,阐明了场论、以太、势力学在这百年里的地位,由于作者对他的学科所具有的正确的历史观,使他能够对这段时间里的科学发展以及出现的困难作出高度概括的说明,本书开头描绘了19世纪早期物理学的学科范围,再以爱因斯坦早期工作为结尾。
无论专家学者和科学史的学习及广大读者都会欢迎这一研究成果。它告诉你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别所在。
19世纪医学科学(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 Century)
本书集中介绍19世纪的易学科学史,从医学的概念、组织机构的形式以及专业配置等方面重点阐述了18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现代医学的形成过程。全书涉及到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免疫学、临床实践、预防医学、医院医学、社区医学、实验室医学等方面的演进过程。本书还从诊断仪器的使用过程说明医学同科技发展的有机联系。
本书是《剑桥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可供从事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医护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Life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世纪的生物学本质上停留在描述推测的阶段,20世纪则开始转入以实验分析为主线,本书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重点讲述了胚胎发育、遗传、普通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现代生物学的概况、特点和发展趋势。本书作者试图揭示人和思想、科学和科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使读者高瞻远瞩,并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获得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技术发展简史(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本书描述的是技术发展理论的依据是技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从经济史和人类学中获取的相关材料。它挑战了一种流行观点:技术进步是由少数英雄式的人物不依赖过去的任何原有技术而创造的一系列发明所推动的。因而,本书的观点是以生物进化论而非以政治革命理论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所作的类比构成的。
本书中贯穿着三大主题:其一是多样性–确认古往今来所见的人造物的品种惊人之多;其二是需求–相信人类总是因某种动机去发明人造物以满足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其三是技术进化–通过有机类比解释这些新颖产品为何出现及其选择机制。
尽管本书的目的不是按年代先后叙述技术史事件,但包括了西方技术史上的一些划时代的主要成就:水轮、印刷机、蒸汽机、汽车和卡车、晶体管–并以它们为例支持本书的理论框架。本书对那些欲想知道技术怎样发展以及为何发展的人–无论是学习科技史的学生还是科技史研究专家,以及从事哲学史、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者都有参考价值。
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Science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A Short History)
直到19世纪80年代,苏联的科学规模已达到世界之最,但它的历史却很少为西方人所知,多年来为了填补这个空白,需要写一本书,以便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本书就是为此目的而编写的。
俄罗斯和苏联的科学史是一段既有卓著成就,又有挫折失败的故事,这里所指的历史是以综合性的形式,并用社会政治的内容去加以解释的历史。本书包括沙皇时代、俄国革命对科学的影响、科学同苏联社会的关系、知识科学各学科的强项与弱点;本书还讨论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媒体给俄罗斯科学和其他共产党国家带来的影响。这是一本内容广泛,且很有说服力,读起来引人入胜的书。苏联从总的来讲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要归功于将科学任务让社会全面了解的政治体制,而且要归功于社会、政治力量对科学事业的有力影响。
本书是《剑桥科学史丛书》之一,可作为从事科学思想史、哲学史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读者的重点参考书。
科学与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
本书以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即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论述了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西方近代科学自诞生以来,在其起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理信纸与实践同基督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作者以精彩的、敏锐的、微妙的、层次丰富的分析,纠正学者们和普通公从看待科学与宗教关系时的一些误解和简单化的结论,着重对科学与宗教的丰富多样的关系作历史的考察,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绝对冲突的,也不是绝对和谐的,更不是相互无关的,并且指出在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界线常常发生变化。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从近代科学革命一直到20世纪的长时期内科学与宗教的互动现象,以平易的文字叙述和评述问题,以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可读性。
本文来自学如穿井投稿,不代表电子书资源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